在这一块区域,你也同样看到许多华人宗祠分布在附近,世德堂谢公司、龙山堂邱公司都分布在这一区域。在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中叶期间,槟城引来了大量中国移民,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福建。为帮助叔婶、姑表亲戚邻里融于新居地,华人形成了宗乡会馆,并建造了宗祠以形成社区意识,为新移民提供住宿并帮助他们找到工作。除了扮演“大使馆”的角色外,宗祠还有着更深一层的社会和精神层面的使命,即维系不断扩大的宗族内部、祖先和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纽带。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宗乡会馆变得越来越繁盛,他们的建筑也更加华丽。这些宗族——英国人称之为“帮会”——开始同其他会馆在寺庙的装饰和数量上进行攀比。正是由于这样的攀比竞争,如今的槟城才得以成为中国海外宗祠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

世德堂谢公司、龙山堂邱公司实在槟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宗祠,由于各种关系我并没有进去参观。我决定前往姓氏桥去瞧瞧。

所谓姓氏桥,在这里是沿海而建的高脚木屋,更准确些说,是沿海成片建成的木屋村。槟城姓氏桥是华人在槟城的最早聚集处,老一辈人是靠捕鱼为生。这里房屋很简单但不简陋,屋身外画有创意的壁画,房屋都是搭建在海上,底部用一根根木桩支撑着。村里的街道就是用木桩支撑,木板铺成的桥梁,是一处和谐的水上人家聚集处。

原本的8处姓氏桥拆得还剩6座,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范围内了。目前规模最大的是周姓桥,大约有60户人家,桥上看起来只有一条路,类似于主干道。其实在走道旁还有很多分岔路,走进去是一番水上人家的风景。现在依然还有人继续从事着简单的捕鱼业,生活简单淳朴。一进入这姓氏桥里的人家,就有种与外界浮躁世界暂时隔离的感觉,算是闹市中的一点静。

在Pengkalan Weld有一个不起眼的庙,这儿就是周姓桥的路口。从这个庙进去可以看见一条由桥构成的主干道,主干道旁是许许多多的分岔路,这些都是当地人的住所,当然主干道的住所大部分都随着前来参观游客的增多而被开辟成了店面。在主干道以及分岔路上都可以望见这些在近海中立桩成屋、屋再组建成桥的基础雏形。这些桥的建筑都是先在近海中立桩,初时为木头,后来用的是水泥柱,桩上再铺设木板,木板上架梁盖屋。

槟城姓氏桥是华人在槟城的最早聚集处,,为源源不断涌入的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很快,在码头附近,华人宗族社区发展起来,沿着晃荡的岸边,建起了水上屋和高脚屋,这些码头及居住区逐渐成为今日为众人所熟知的姓氏桥。

现在,姓氏桥是低收入群体居住区,这里的水上屋及栈桥板均已惨败不堪,但是你依然可以在这简陋但不简单的残缺木板上望见旧日华人下南洋的白手起家和这里浓浓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