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贵州省地图,在黔东南穿越都匀、丹寨、三都、榕江、从江的321国道旁,一条河流蜿蜒流淌在崇山峻岭之中,像一条翡翠玉带把五地串起,宛如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闪烁着自然地理和人类文明有机结合的五彩霞光。这条如今还不为很多人知晓的河流叫都柳江。

都柳江原来的名字是福禄江。《明史.地理志》载:“福禄江,其上源为古州江(榕江),下流入广西怀远(三江)。”由此可证,至少从明代起,都柳江就叫福禄江。至民国时期,都柳江仍名福禄江。新中国成立后,将独山县里腊(发源地)至广西三江县老堡口河段称为都柳江,全长三百一十公里,流域面积一万一千三百二十六平方公里。纳入浔江(古宜河)后称融水(又称融江和都江);至凤山汇入龙江后称柳江;至石龙三江口与红水河相汇后称为黔江,最终进西江、珠江入大海。

没有西湖的抚媚柔情,没有奔腾不息的长江的气势,也无漓江山水的名气,都柳江像村姑,她带着火辣辣的野性和质朴在大山深处静静地流淌,划过生机盎然的大地,点缀着一地的绿意。千百年来,都柳江滋润着1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了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勤劳智慧的人民。沿江两岸、植被茂密,高山、峡谷、小溪、河流、溶洞、瀑布、奇花异树、自然景色原始奇丽。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透着古朴、原始、神秘的民族风俗文化。

先后两次沿321 国道从都匀到广西的三江,或从三江到都匀,时间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只要回忆起那两次的经历,总觉得还亏欠着什么,但一直又无所事事。终于克服了懒庸,面对那一张张相片提笔追忆那在春天的脚步声中,沿着秀美的都柳江游弋的历程。

春雨中,都柳江畔的村寨、田野,湿润的色彩、宁静的气氛令人陶醉。

金黄色的菜花、绿油油的麦田、开着白花的荞麦、田间放牧的马儿,面对这色彩如此丰富、环境如此优美的画面,尽管天公不作美,还是抑制不了举起相机拍摄的冲动。

都柳江畔的村镇依山旁水,清晨,在透过薄雾撒向大地的柔软的阳光下,祥和宁静,如一幅幅天然图画。

在色如碧玉般的江面上,一叶扁舟划破水面,激起道道涟漪。

这幅《春江绿岸小景》图,使人产生不少思绪。

在小船上清洗薄膜,迎接春耕春种的到来。

江上修筑的拦河坝形成的水库里,被淹没在水中的树木已枯萎,系在树边的小船、养鱼的网箱,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倒影,构成各种黑白的线条,多少带有一些诗意。

行进在321国道上,都柳江的水在路基下流淌,水面映着蓝天和白云的江,云在漂浮,水在流动。蓝天白云下的路边不时出现一棵棵古老的榕树,它们不知在这里屹立了多少年了,在夕阳金色的光芒下依然充满了生机。

都柳江流域分布着贵州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少数民族:侗族、水族、苗族、布依族,是他们给这块土地带来了特别的灵性。这里有蜚声海外的侗族大歌和苗族芦笙歌舞;有世界建筑艺术瑰宝之称的侗族鼓楼、风雨桥;有独特的民居吊脚楼;有千姿百态的民族服饰;有来自远古的祭祀祖先的大型节日活动;有水族古老神秘的文字——水书;有篇幅浩瀚的民族创世史诗和神话传说故事;更有三国时期有关诸葛亮斗孟获的遗迹和传说;还有传说中的月亮山野人和榕江龙塘湖怪。

在沿321国道行进途中,偶尔遇上赶集,那集市上仿佛是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展示。这是几个水族妇女在拉着家常,她们衣服的颜色不同,但头上的白帕是水族特有的装饰。

这两个布依族姐妹正在选购物品。

这些苗族妇女聚集在一起。

苗族有很多分支,服装也各异,这是一个卖饰品的苗家小贩。

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多样的,这两个不知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妇女。

赶集对于她们好像是过节一样,在集市上这样抱着小孩的妇女不少。

被背在背上的小孩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这喧闹的集市。

赶集的苗族老妈妈的脸上充满着慈祥。

侗族的服饰与汉族没有多大差别,但侗族村落中有世界建筑艺术瑰宝之称的鼓楼,是他们的特有的标志。

看到一列火车在江边的铁轨上飞驰而过,感觉时代在前进,现代生活的气息已进入都柳江畔,

都柳江的水是映山的水,都柳江的山是水绕的山。都柳江的风光非常秀美,加上流域中民族文化的历史画卷,构成贵州旅游观光最神奇的去处之一。都柳江的风光风情,应该让更多的人知晓。

这321国道旁进入村寨的路,正在吸引着我们进去寻访那迷人的民族风情。

在都柳江畔行走,321国道路旁一条条通向大山之中的小路在吸引着人们,因为它们连接着神奇的少数民族村寨。五年前的4月12日晨,在绵绵春雨之中从三都自治县县城出发, 321国道旁的都柳江宛延曲折地流淌着,两岸的青山云雾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