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此处,我们终于有机会略略揣摩一下阇耶跋摩七世的人格特质和为君之道,以及巴扬寺微笑背后的隐含深意。这位佛教徒为挽救将倾的大厦登基为王,对敌国实施了严酷的军事制裁;他重建了恢宏的王城,圣剑寺、塔布隆寺、塔逊寺、龙蟠水池也都是他授意建造的,有的是为彰显王威,有的用以感念先祖,还有的只为救济黎民;他秉持宽大的宗教政策,将最崇高的信仰和最世俗的庶民生活汇集呈现在同一座建筑中;他将自己的形象用神佛的光辉加持后置于巍峨的塔顶和庄严的城楼,将王权塑造成神圣的、必须敬仰和效忠的对象,“高棉的微笑”以温和的目力监视着都城重地和城墙外广袤的疆土,让治下万民皆可仰望,亦无所遁形。与一心追求荣耀和永恒的苏利耶跋摩二世相比,阇耶跋摩七世丝毫不乏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心,但也具有更高的政治智慧,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柔软手腕将臣民的信仰牢牢控制在其手中,将“吾本仁慈,尔等亦不可造次”的信念根治在帝国的中心和每一位臣民心头。他将王朝引领至前所未有的巅峰,其大兴土木也几乎耗尽了帝国的精气,为日后的衰亡埋下了伏笔。巴扬寺拜他而重生,其美也因他而不朽。

来自游记暹粒非典型雨季漫游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