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最美的香港:或许是岁月流金的太平山顶、惊险刺激的海洋公园、妩媚多姿的维多利亚港、江湖市井的旺角街头、应接不暇的各色佳肴……
香港,不仅是那个曾经长期被英国侵占、主权丧失的“香港”,也是乡土的、宁静的、自然的、回归的“香港”。渐渐地,你会习惯于中环午间汹涌的人流和匆匆步伐,沉醉于旺角纯粹质朴的味道。当你走进香港历史文化博物馆,探寻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你会发现,无论是中环尖沙咀的“前世今生”,维多利亚湾凌霄阁的“潮流风情”,以及“饕餮香港”的满足,“血拼香港”的惊喜,“栖居香港”的闲适,都只是香港风情的一部分。她,如同一位妖娆的多变女郎,有时喧嚣繁华,有时清澈宁静,有时优雅婉约,有时又俏皮可爱,需要时间去了解、去发现、去感悟,去爱上她。正如香港著名导演叶锦添说过的:“我记忆中的香港,从遥远的角度慢慢走近,但看不清远近,因为它没有变化,它仍然浮动着它的智慧,深深的让我体察到某种历史的痕迹。”
咫尺相隔的香港和澳门有着相同的城市风格,那就是融合的美。这种美足以让人目眩。融合是香港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真正魅力所在,它既有都市拜金物欲的纷乱,又有市井的从容;既体现了最时代的潮流,又暗自留存传统的脉络。这一点,咫尺之遥的澳门也颇有几分神似。
早茶,唤醒一天的morning call
饮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人重要的休闲文化。香港的第一家茶楼叫"杏花楼",建于1846年上环大马路水坑口,哪里曾经是猖寮妓寨,许多公子哥儿在那不是斗雀赌博,就是沉迷色情。由于19世纪,香港长期宵禁,茶楼的发展缓慢,直到1897年,宵禁令禁止,茶楼才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出,1950年后进入全盛时期。那时不少茶楼设有歌坛和棋坛,有的还提供遛鸟专用的地方。茶楼会聘请一些当红的女伶(女艺人)演唱粤剧曲目,并请乐队伴奏,由于当时娱乐不多,看电影收费也不菲,电视剧尚未出现,因而上茶楼听歌成了人们日常的消遣活动。至于遛鸟人的专用区,茶楼会在厅内纵横拉上许多铁丝,以便悬挂鸟笼,想象一下当茶客们与邻座高声谈论时,笼中的鸟儿再高唱和鸣一番,真是乐哉!其后到1960年,随着旧楼的拆迁重建,许多茶楼被淘汰,著名的茶楼也只剩建于1910年的"莲香楼"一家。
说到莲香楼,想起当日在广州时候,也曾去光顾过,并在离开之时买了伴手礼,亦是百年老店,并号称了"莲蓉第一家",乃莲蓉月饼的鼻祖,所以在香港看到还曾纳闷了一下,莫非广州的分店已开到了香港?于是上网查了一下,才搞明白:莲香楼广州店位于荔湾区第十甫路,在香港设有分店,虽然两者在经营上已经是脱钩,但也可以说是同源异枝。开业于1889年的莲香楼,坐落于广州市城西,"莲香楼"三个雄浑大字,乃是出自清末南海翰林大学士陈如岳之手迹。在香港的莲香楼原设有3间,现仅存1间于香港岛中环威灵顿街160-164号(该店创业于1918年)。广州解放后,广州莲香楼进行公有制改造,解放初期,香港的莲香楼每年都会派人到广州一德路到办事处派发分红给各股东,后来因为政局动荡,不久跟香港人间莲香楼失去联系,在经营运作上,香港的莲香楼各负盈亏。
莲香楼有广州和香港两个分支,穗港莲香楼曾有"约定"不会在对方的"地头"销售月饼。然而,广州莲香楼1984年在香港销售月饼,1996年在港注册"莲香"商标。香港莲香楼第三代后人颜尊辉2012年在香港法庭作供提到,父亲颜同珍一直不热心处理商标注册事宜。颜同珍于2006年3月去世后,颜尊辉于同年7月在港申请注册"莲香"商标,但商标注册处回复该商标已被广州莲香楼注册,颜尊辉因此提出诉讼。香港高等法院已于2013年判决该案,宣布广州莲香楼在港注册的"莲香"商标无效。
来喝早茶的通常是些老人家,或者是一家人,一伙儿朋友。若是老人家,他们总喜欢带上报纸,点上一壶靓茶,几笼精致的港式点心,悠闲地读报,偶尔和经过的老相识打打招呼,他们一呆就是大半天,就像是上班族打卡一样,每天都来这报到;一家人,一伙儿朋友则常会选择周末时间光临,大家围坐一桌,喝些茶吃些点心吹吹水(聊聊天),其乐融融。在香港喝早茶讲究的是休闲雅致,是一种品味与感觉,是一种交流,时间在这里也像是一个座客,它缓缓的流淌着,品茶的人儿可以轻盈的将它捧起,漫不经心的和它对话。
但是,大概我们考虑到经费问题,并未前往譬如莲香楼,陆羽茶室等高端气派的老式茶楼,而选择了性价比相对较高亦更加平民化的兰芳园,翠华餐厅等,大概因为翻牌率高,吸引了众多的本地人就餐,加之一众游记攻略的大肆推荐,家家爆满,一派红火,且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要拼桌,服务员收拾起来果断麻利,让食客的心也不由得跟着收紧,加快速度,就餐环境也是差强人意,并没有在广州传统茶餐厅就餐时的闲适与怡然,早茶时光反倒像一场战斗,速战速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