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休息一晚之后,我们继续黔行。今天要到西江苗寨感受贵州的苗族风情。
高速下来不远便是西江巴拉河景区了,所谓巴拉河景区不是单指某一个景点,而是整个巴拉河沿岸的各个苗寨和河畔。
广场上被放大成百倍的苗族特色头饰造型的雕塑。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以大为美、以重为美和以多为美。
时近中午,我们便在路边的一间依山而建的山庄停车吃饭,环境非常不错,开满了紫薇花。真的是需要爬山上去的山庄,每个凉亭就是一个独立的包间。人不多,可能正赶上员工休假,只有老板和老板娘在忙活,我们点的柴火酸汤鱼就等了很久才上。
连洗手间的外表都装饰得很有心思。
边吃饭边拍些花花草草、蜜蜂蝴蝶,也确实让人心情放松下来,缓解了从一路高速赶路的紧张感。
人一放松,各种白日梦便浮现眼前,因为从小迷恋金庸大侠的武侠小说,对充满神秘,甚至带点诡异的苗疆很是向往,特别是被小说家描述得出神入化的“蛊”更是充满好奇,早已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现在是真正踏入这片苗地,到底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呢?
我们吃饭的凉亭周边是各种迷人的小花,甚至有不少蛇蜕下的皮依附在石头上,不是一条,是一块石头上就有好多条。想来这真是个原生态的地方。
吃过午饭,我们没有直奔西江千户苗寨这个已经开发成熟的景点,而是先沿着巴拉河畔开,沿途欣赏这里古朴的村寨。巴拉河流域被人称为苗族文化遗产保留地。由南花、怀恩堡、季刀、朗德、南猛、脚猛、猫猫河等七个村寨构成。七个村寨被巴拉河串连成一体,就像一串闪耀珍珠链。
每个苗寨进寨的路都有一座风雨桥。传统的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随着社会发展,现在越来越多是使用水泥钢筋而建的。
巴拉河是一条在黔东南苗岭山谷蜿蜒穿行的小河。流量不大,水域不宽,但水色清澈纯净,碧绿得就像翡翠一般。尤其是以凯里三棵树镇为起点沿河而下近40公里的流段,水势轻柔,漫流轻淌,如诗歌微吟漫唱,颇具闲情逸致。由凯里到雷山二级公路沿河岸并行延伸。行驶在这条路上是体验苗族文化及休闲放松的不二选择。
隔河对望南花苗寨,只见古寨一直从半山腰延伸到河岸边,寨子古木参天,浓荫匝地、鸟儿鸣啭,在这夏末秋初的午后,清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
我特地跑到对岸河谷的开阔地带拍这座风雨桥。拱形的桥梁是水泥钢筋修筑,并留有泄洪的桥洞,减少涨潮时洪水对桥梁的破坏力。
桥的宽度足以开车进入,遮风挡雨的连廊则是由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
一位当地妇女挑着满满两大筐菜从桥面走过,不得不配服她矮小的身躯竟有如此惊人的能耐。
离开南花苗寨,沿着公路继续开了几公里,我们便到了另一个寨子——季刀苗寨。
季刀这个名字很好听,原来在苗语中是深潭的意思,因寨脚巴拉河中的深潭而得名。
季刀苗寨以桥为界,上下游分为上季刀和下季刀两寨,两寨的面前是开阔的河谷,比起之前的南花苗寨要大不少。我在桥上用无人机沿着碧绿的巴拉河航拍了段视频便继续沿着河流逆流而上,并没有进入寨子里面。
朗德上寨是巴拉河流域名气最大的寨子,可我们去到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大搞土木建设的场景,连原本清澈的河流都变得又黄又浊。加上嘈杂的基建噪音,实在不想停留,于是驱车离开,向西江千户苗寨驶去。
巴拉河畔真的随处是景,随手拍便可信手拈来,
再看看一路载着我们穿山越岭的座驾。
铜鼓音乐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之一,这里有个木质建筑的小平乐铜鼓场。
巴拉河沿岸好多下水休闲的地方,据说贵州人民夏季就是一家大小到河边休闲解暑,像我们平时去海滩的滨海浴场冲浪游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