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柏油路上奔跑着,左拐右拐一路上弯弯曲曲的山路,看远处群山之间层层叠叠的梯田风光无限,经过数小时的长途跋涉,在山顶停下,前面高大的寨门,“大利侗寨”几个字苍劲有力,份外显眼,这座距榕江县城25公里左右,因为还未有班车进入,所以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原始状态,大利侗寨是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




沿着明清时期的古道而下,远眺大利,四周大山环绕,隐于郁郁葱葱的绿色怀抱中。

绿色植物和古老山寨相映成趣……

到达寨门,首先见到大利简介和风雨桥,据统计大利侗寨始建于明代,有百年以上民居建筑29栋、花桥4座、鼓楼1座、萨坛1座、石板道3条(含碑3通)、古墓葬1座、古井6眼、古粮仓12座,村寨四周古百年以上古树128株。




“咚咚咚”声声作响,原来旁边有位侗族主妇正在锤布,土布的制作过程也较复杂,将染好的布匹让蒸锅蒸煮,然后在光滑的石板上捶打,再清水漂洗后晾晒。古老的侗寨,走哪都可以看到凉晒着的靛蓝布艺




心灵手巧的侗族姑娘,织布、染布、绣花、制衣无所不能……




大利独特的古晾禾谷仓、四周环水,防鼠防火,鼓楼、古水井等建筑,体现了侗寨人智慧的象征……





一条条不规则的青石板铺成的古道,始建于清乾隆58年,大利寨民祖祖辈辈从这经过,承载着满满的希望与梦想........


鼓楼是侗族村寨最显著的标志,它雄伟壮观,结构严谨,工艺精湛,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层层支撑而上,不用一钉一铆。鼓楼是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旁边的“萨坛”形如荒冢,萨即大祖母之意,这位侗家人的大祖母,是保卫家园的女领袖,女英雄。后来她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了。后人为纪念她,给她做萨坛,祭祀,以求寨人平安幸福。萨神在侗家人心中是崇高的神明,无论侗家人搬到哪里,在安寨之前必先安顿好萨神,建好萨坛。




传来侗歌声声,那优美的曲调,用文字表达明显有限,似唱,又似在诉说着.....








一条溪流沿着寨子潺潺流淌,生生不息,好安静的寨子,除了河流声,并无多余的杂音,青瓦木楼下老人家在拉着家常,小孩玩耍,大人劳作,大利一幅人与自然合谐的画面





大利的古井,清泉汩汩流淌,渴了随便打一瓢即可饮用,清爽甘甜.....

















傍晚时分,路上遇到许多寨民从四面八方赶往一块地儿,原来是有户人家宴请“满月酒”,侗家各种节日繁多,特别是红白喜事,往往是全寨宴请,侗族人热情好客,人们总是以好酒好菜待客,我们也随着人流前去探访,远远闻到那炒菜的大锅飘来阵阵香味,一家有喜,多人帮,男做菜,女洗碗,其乐融融……



己尽晚昏,即将结束今天的探访,万般不舍,再见!这个被树木浓荫掩蔽的古村寨,再见!这个山青水秀人称“深山明珠”的古村寨,再见!大利这个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侗族村寨,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再次探访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