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东欧之旅,美景扑面而来,一类是厚重如书的人文历史景观:城堡、宫殿、教堂老城、小镇、广场;另一类是秀色可餐的自然田园风光:穿城而过的河川、积雪未融的山岭、五彩缤纷的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林,所到之处,令人赏心悦目,陶醉怡然。

一路下来,也有几处令人心情沉重的地方,比如柏林墙。柏林墙于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在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历时28年。这座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特殊建筑,如今成了一部活的历史教材,一尊记录当年那段残酷无情岁月的泪碑。

在一个城市设置一堵人造的屏障,把对立的营垒和人群分隔在它的两边,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历史“创举”。在当年美苏为首的世界两大阵营冷战的岁月,这堵墙恰是一个象征、一个缩影,敌对双方隔墙相峙,虎视眈眈,不战而战。柏林墙是一堵吃人的墙,墙上墙下喷溅过多少平凡百姓的鲜血,钢筋水泥中刻录了多少凄楚悲凉的故事。这堵墙堵住的是同种同族之间的亲情友情、交往交流,却堵不住人类人群的思想厮杀、野蛮对立、不平竞争和贫穷蔓延。

今天,我们看到的柏林墙是推到柏林墙时保留下来三段墙体中最长最著名的一段,这段遗迹成为难得的纪念物和历史见证。这堵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画廊,各国艺术家在墙上创作了不同主题的涂鸦绘画。其中最著名也最醒目的作品是画家弗鲁贝尔创作的《兄弟之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与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会晤时相吻的夸张头像带给观者强烈的思绪冲击。

作为游客的我站在柏林墙前,凝视着这段长长的颓垣断壁,浏览着墙上密密匝匝的涂鸦,心中五味杂陈。翻阅那段苦难的历史册页,仿佛是在掀看德意志民族肌体上一道深深的伤疤,是在体味德国人民刻骨铭心、不堪回首的记忆。

还好,那一页终于翻过去了,柏林墙终于被推倒了。从“墙倒众人推”的那一刻起,东德、西德宣告统一,两德人民骨肉重逢,历时45年的冷战画上了句号。联想之门倏然打开,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虽然两不相干,但柏林墙的倒掉和鲁迅笔下雷峰塔倒掉时百姓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用今天的时髦话来说,那是喜大普奔啊。

但无论如何,柏林墙依然是沉重的。至今墙倒将近30年了,德国东西部人在情感上的隔阂还没能完全地消除。东西柏林人之间很少通婚;东德人工作的时间比西德人长,但他们的收入却要低;西德地区一直以来都比东德地区要更加富有,东德普通人家的财产还不及西德的一半;东、西德人还有很多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如西德人常常会花钱购买珠宝、手表和洗碗机,而东德人则更倾向于把钱花在打理花园之上……德国作家彼得·施奈德说得好:“清除大脑中的柏林墙将花上比清除实体上的柏林墙长得多的时间。”

尽管如此,推倒柏林墙的意义还是重大的。1976年7月,越南战争结束,如同柏林墙被推倒一样横亘在南、北越之间的17度线被抹平,越南实现了南北统一,比推倒柏林墙还要早13年。于是民间出现了一个说法:德国统一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越南统一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一来一往,扯平了。

意识形态对我而言始终是一个难题,我无法深究,也不想深究。在我的心中,民族的统一才是最最重要的。我们不需要骨肉相残的战争,也不需要反目成仇的冷战,我们希望国家统一,呼唤世界和平。

“相逢一笑泯恩仇”,相信这一天不久就会来到。兄弟齐努力,推倒横在海峡两岸之间的“柏林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