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布拉格之春”,首先想到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国际事件。1968年初,(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共产党) 领袖(杜布切克) 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体制改革。8月20日深夜,老大哥苏联率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遂使这场政治民主化运动宣告失败。以“布拉格之春”冠名的产物不仅于此,它至少还有两处,一是捷克首都布拉格市在每年5月12日起举行为期三周的音乐活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二是有一部美国1988年拍摄的爱情电影片也叫“布拉格之春”。

取用“布拉格之春”做本文的题目,是因为这个名字很美,而我们游览这所华美的城市正是在明媚的初春。

我们是紧跟着习主席的脚步踏入这座城市的。一个月前,习主席率团来到布拉格,进行了建交67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捷克的国事访问。我们在布拉格总统府门前和值岗哨兵拍照时,心情无比自豪:不久前正是在这里,在捷克政府举行的正式欢迎仪式上,习主席健步走在红地毯上,用捷克语向检阅部队士兵问候“战士们好”。

布拉格地处欧洲大陆中心,分布在七座山丘上,有蓝色的伏尔塔瓦河蜿蜒流经市中心。布拉格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的城市。

一趟东欧6国走下来,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其中布拉格的“美“是最难忘怀的。郭小川在《祝酒歌》中写道:“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树上的百灵呀美在嘴,咱们林区的工人啊,美在内。”诗人对“美”的赞颂如此朴实、简洁、干脆。回味布拉格,我是否可以承上一句:远方的布拉格啊,美在汇。

汇,首先布拉格是一座无数优秀建筑汇集的城市。18世纪的布拉格繁荣昌盛,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等各国贵族、商贾纷纷云集于此,同时也带来了风格迥异的各式建筑。布拉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到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称得上是一部记载欧洲建筑艺术衍变史的活教材。近几个世纪以来,整个欧洲大地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但种种原因使布拉格最终逃过劫难,成为整个欧洲唯一没有遭到战争毁坏的城市。从中世纪直至近代的古建筑物被完整保留下来,多达2000处。布拉格广场、布拉格城堡、圣维特大教堂、(圣乔治教堂) 、旧皇宫、查理大桥、黄金小巷、天文大钟等,众多著名古迹,数不胜数。这些建筑恢宏繁复的艺术造型、穹顶门楼的丰富变化、砖瓦墙壁的绚丽色彩,我们都有幸领略了,饱览了,眼之所及,叹为观止。正是这些形态各异又风格鲜明的众多建筑汇在一起,造就了布拉格的独特之美。布拉格因此获得了“万国建筑之城”、“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许多名副其实的美称。

汇,还因为布拉格是一个汇集了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的地方。他们或出生于此,或活跃于此,或扬名于此。这串名单很长很长——1786年夏天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布拉格上演,场面热烈轰动欧洲;现代派文学鼻祖卡夫卡的遗迹和纪念物在他的出生地布拉格随处可见;每年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以《我的祖国》作为开场曲,怀念曲作者、“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为祖国作出的贡献;米兰·昆德拉一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使人们对布拉格充满了文艺的幻想,1988年美国导演将其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无尽的艺术生命力,使布拉格这座欧洲文化重镇至今保持着浓郁的文化气氛。这里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艺术雕塑,这里每年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年度文化活动。听听哲学家尼采是如何描述布拉格的——“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傍晚时分,我们登上游船,畅游在伏尔塔瓦河上。春风抚拂,碧波荡漾,我们一面品尝着美味的捷克风味餐,一面欣赏着两岸迷人的风光。夕阳把金黄色的霞光洒在神奇的建筑群上,灿烂夺目,美轮美奂。圣艾格尼丝修道院、鲁道夫音乐厅、查理大桥、布拉格城堡、国家剧院、维谢赫拉德城堡……画卷舒展,满眼精华。团友们兴致勃然,伴着悠扬的手风琴声,引吭高歌,翩翩起舞,波西米亚的浪漫风情弥散在伏尔塔瓦河上。

“我就站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我仿佛听见了蔡依林的《布拉格广场》,优美旋律在耳边回响。这里就是布拉格,也恰在夕阳斜照的黄昏时段。

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蔡依林放歌的那份惬意,体会到了尼采描述的那份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