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大巴即将进入奥地利首府维也纳的公路上,我们遇到了一次少见的堵车。一路慢行向前,终于弄清了原委,发生了交通事故。事故看来不大。两辆车停在不宽的公路边,车后摆放着醒目的三角警告牌,2人在车旁交涉,1人在疏导车辆,他们都穿着黄色反光马甲。奇怪,没有看到警车,哪来的黄马甲?导游告诉我们,这3个人并不是交警,而是两辆车上的司机和乘客。在奥地利,各种车辆都必须配备反光马甲,遇到交通事故,司机和乘客必须穿着马甲才能下车。在交警到达之前,他们友好地交涉,同时自觉疏导其它车辆正常通行。这个场面让我心有所动:小中见大,它反映出奥地利社会管理细节上的科学性和国民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关系。

奥地利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经济发展平稳、社会文明和谐,被视为欧洲国家的“楷模”,这一切应归功于“社会伙伴关系”的社会制度。“社会伙伴关系”的实质,是社会各方通过合作和协商的方法来化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社会伙伴关系”涉及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包括工资、物价、劳保、环境、休假、养老、医疗、失业、事故处理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等等。

奥地利公民可享受高福利,每年发放14个月薪资,除法定假日外,另享有5个星期的带薪度假。奥地利享受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占全国人口98%以上,医疗保健开支约为全国GDP的10%。家庭中如果直系家属没有就业,他们可随配偶或父母享受社会医疗保险;残疾人由国家包养,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残疾妇女怀孕生产,跟正常妇女一样享受长达两年的有薪产假和全套的社会保险,且用人部门3年内不得以任何理由开除她们。

当然,优渥富裕的奥地利也并非没有相对贫困的人,但“社会伙伴关系”的良好制度依然可以保障他们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在通往维也纳的公路上,一片片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别墅群从窗外掠过,鳞次栉比,特别养眼。这其间也能看到一些白色的别墅群,房子体积明显小得多,它们不甚好看但也不难看。疑问抛给导游,他告诉我们,大别墅是私人购买的,小别墅是政府租给中下等收入居民的。那些暂时买不起房甚至终身买不起的人,可以向政府租赁小别墅,租金低廉,租期没有限制,真正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奥地利人工作认真,但不愿意超负荷“拼搏”,他们到点下班,极少愿意加班,很会享受生活。不论白天晚上,街道两旁的酒吧棚、咖啡座总是人满为患,逢到假日则开车外出去运动或旅游。在欧洲集会罢工、游行抗议是常有的事。此次东欧6国游时间并不长,我们就在匈牙利和波兰看到了好几拨为争取某种权益的游行。去年去西欧旅游,在意大利更是遇上规模盛大的游行抗议,啤酒瓶砸得满街都是。奥地利却是一个例外,它创造了一千年来无内战的历史奇迹,罢工、游行在它的国土上极少发生。和周边邻国相比,它还是唯一一个没有小偷的国家。这一切均得益于良好的“社会伙伴关系”。好制度有效地化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与冲突,保障了各行各业的互利共赢,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良好氛围。

奥地利国民普遍信奉的理念是,挣钱就得及时花。因为他们无生活之虞、后顾之忧,不必为养老发愁。在养老的问题上,奥地利的“社会伙伴关系”体现特别明显。奥地利有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如果有老人养老金不够支付养老院费用时,与老人相关的原工作部门、曾加入的教会和相关社会团体等几个方面的代表就会坐下来协商,很快就会拿出一个解决经费问题的合理方案。

长期以来,“社会伙伴关系”对奥地利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功绩显著的。特别是近几年,欧洲深陷多重经济危机,奥地利却依然保持着社会稳定和一定的经济增长,更加凸显出“社会伙伴关系”的顽强生命力。

愿奥地利“社会伙伴关系”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