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6国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波兰。车子驶入首都华沙地界后,在公路的一侧,就可以不断看到一些破败不堪的旧房子,很是煞风景。导游告诉我们,那是前苏联时期波兰的工厂厂房,东欧剧变后这些工厂纷纷倒闭。旧厂房门窗斑驳,了无生气,但它们并未撤除,依然立在那里,似乎在向后人宣示着什么。

宣示什么,是留恋,还是抱怨?或许什么也不是……波、捷、匈、罗、保、阿、德,曾经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波兰排在最前。苏、波疆域相邻,经济合作最密切,波兰的工业发展和复兴,都是在苏联援助下得到的,那是波兰一段辉煌的历史。

曾几何时,风光不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苏联老大哥没了,如今的俄罗斯也已 “不做大哥好多年”了。那些倒闭的厂房正是这个时代的见证。

其实即使在最辉煌的日子里,波兰人也未必真正地开心。二战后苏联支持东欧诸国共产党相继建立了人民政权,集成社会主义阵营。苏联表面称老大哥,却扮演了“家长”的角色。它强调“社会主义大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此干涉其他大家庭成员的国内事务,强调统一行动、分工协作,要求大家庭各成员无条件听从它。仰人鼻息的日子不好过,波兰终于在1956年爆发了反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波兹南事件,反对国家政府效仿苏联模式。波兹南事件后,苏联召回了顾问,撤回了专家,使波兰的经济遭到巨大创伤,由此更加深了波兰民众对俄罗斯的厌恶情绪。

波兰人不喜欢俄罗斯由来已久。远在十八世纪末,短短20余年间,波兰这个不幸的国家就曾3次遭到近邻俄、普、奥的瓜分而亡国,俄罗斯首当其冲。此后是长达123年的消亡期,整个国家没了。国虽亡而民族还在,波兰人不会忘掉这一段屈辱的历史。1918年一战结束,经历了100多年的亡国之恨波兰才得以重新复国。可是好景不长,二战又爆发,波兰再次遭到近邻的联手瓜分。近邻者一个是德国,一个是老仇人,这次它的名字不叫俄罗斯而叫苏联。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于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时达成了共同瓜分波兰的附加秘密议定,波兰重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1939年9月初,德国希特勒向波兰发起闪电战,10月初就占领了波兰的大部分领土,而苏联也同时入侵了波兰,波兰再次被瓜分,这就是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波兰战役。

除了波兰战役,二战中至少还有两件大事,苏联是无法得到波兰人原宥的。第一件事是1940年的“卡廷森林惨案”,有大约2.2万名被俘的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惨遭苏军屠杀。第二件事是著名的华沙起义,在1944年6月(苏联红军) 发动夏季反攻的大好形势下,波兰地下军8月也主动发起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此时苏军已打到离华沙市中心仅6公里的维斯瓦河东岸。德波力量过于悬殊,波军岌岌可危,可别有企图的苏军硬是隔岸观火,见死不救,最终波兰地下军几乎全军覆没被迫投降。华沙起义宣告失败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华沙城85%的房屋全部被炸毁。

接下来在重建华沙的问题上,又一次鲜明地反映出波兰人不喜欢苏联的民族情绪。二战结束,苏联便向波兰提出要帮助他们在废墟上重造一个新的华沙,波兰人不同意,大学生牵头的华沙居民走上街头,发起请愿。波兰政府终于否决了苏联的意见,接受民意,启动“古城再造”计划。仅用20多年时间,一座与战前一模一样的华沙古城便拔地而起,由此缔造了著名的“华沙速度”。华沙古城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曾听到一种说法:相较于两个老仇敌德国与俄罗斯,波兰人已不再怨恨德国。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一跪深深打动了波兰人,他们已经默默接受了德国的忏悔和认罪。现今的波兰与德国同是北约和欧盟的成员,相互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波兰对外贸易的70%是与德国进行的。而俄罗斯有史以来一直融不进欧洲,这无疑加剧了与波兰情感上的疏离。

民族情绪是一个民族在某个历史阶段较多群体的一种情绪反映,它是自然的、现实的,但它不一定全是合理的和正义的。波兰人不喜欢俄罗斯,表现随处可见,但华沙文化科学宫的保留则是一个反例。华沙文化科学宫是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人设计并建造的,是斯大林送给波兰的一个礼物,它有着典型俄罗斯建筑风格,如今屹立在华沙市火车站旁,成为华沙标志性建筑之一。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波兰曾有一股强烈的呼声要求拆除文化科学宫,连波兰前外长拉多西科尔斯基也说,拆毁这座宫殿对波兰将是一个“宣泄的时刻”。然而理智最终战胜了冲动,文化科学宫得以保存下来,2007年它被列入波兰国家历史遗产名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族认同感是必须要有的,只要不发展成极端的民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