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的盛产稻米所以做出来的便当特别好吃特别有名,旅游大巴都停在池上饭包文化故事馆,所以排队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火车尾端路口拐歪处,不过大家都很有秩序,排了半个小时我才到车头位置,这个火车其实做成了就餐的房间,不仅有在列车下站牌处拍照的人络绎不绝,而且排在我前面的大哥一直在给餐车上靠窗坐着的女朋友拍照,从车尾一路拍到车头手机拍完不过瘾又掏出相机拍也是够拼的。

昭和年代初期,移民陆续由台湾各地移入池上开垦。而李约典、林来富夫妇,也在这一时期由台北三重埔迁移到池上并居住在池上火车站前,昭和15年起开始在池上车站月台上贩卖番薯饼,此为池上饭包的前身。二战之後,李约典夫妇改卖竹叶包饭团,即是第一代的池上饭包。

之後李约典夫妇之子李丁保在车站任职,李约典夫妇於是便将饭包便当带到火车上卖,而在李约典夫妇之後,由李丁保的妻子李陈云继承家业继续从事卖便当的工作。而当时在花东地区铁路行驶的是蒸汽火车,由花莲到池上必须花费七个小时,池上到台东则要五个小时,旅客途中无法下车购买食物而必须挨饿,於是李陈云开始改饭团为饭包,一方面补贴家用,一方面服务旅客。初期的池上饭包是以竹叶包装,配菜有鲁肉、黄菜头、烤肉乾、猪肝、瘦肉片、一小块蛋饼、小虾和面粉油炸成的炸虾饼及梅子,售价为新台币1.5元。1962年起,池上饭包由原来的竹叶包饭团改以用竹片盒装饭,为今日所广为人知的池上便当。

2002年时,命名为「悟饕池上饭包」的台湾的集山机构和池上乡乡公所合作在台东池上乡设立「池上饭包文化故事馆」。

餐厅内装潢是怀旧的风格,绣花的红灯笼,拉着稻米的斗车,古街巷的壁纸,进来后感觉又回到了上个年代。

出来回大巴路上看到一辆大众迈特威multivan改装前杠进气口和大灯加装侧裙帅气昂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