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绵宁(旻宁),为了墓地,可真是煞费苦心。先是打算追随结发爱妻在京城西南的王佐村修墓,无奈地方太小,拆迁量太大,加上大臣们反复进言相劝,最终放弃。之后,在东陵宝华峪圈定了地方,本着重风水轻规制的原则进行设计,直接面授承修大臣如何缩减陵寝规制以最大限度保全风水。经过6年时间,宝华峪的陵墓修建完成,他把发妻皇后由王佐村迁出,移入宝华峪。但仅2年后,无意中发现地宫渗水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道光帝震怒,亲临考察,在50天里连发30道谕旨,最多的1天就下了5道谕,对承建大臣们革职、去顶、查抄、罚没,甚至拟斩。可见此事对他是多么大的刺激。

其实乾隆的裕陵也遇到过积水的情况,毕竟依山建陵,地宫深藏地下,水汽潮气自然难免。乾隆根据渗水情况决定补上一层,问题就解决了。但道光却坚决不能含糊,不做任何妥协。

于是,又开始重新选址。他三个月派一波,四个月派一波,换不少人,在密云、房山、易县、蓟县,跑了好多趟,前后花了2年多,才最终选定了易县清西陵西段的龙泉峪。

被废的宝华峪陵寝也没有完全失去作用。承办不力的官员,前任内务府郎中庆玉自备斧资,拆宝华峪,将所卸物料运往龙泉峪二次利用。剩余部分在日后咸丰帝修定陵时,也几乎都用上了。实在破损厉害不能使用的,先是就地掩埋,之后怕破了风水又被挖出埋到陵区外了。庆玉还将被拆除后的宝华峪垫土栽树,恢复原有景观。最终也算是戴罪立功,重受封赏了。

慕陵,从形制上看似乎节俭了不少,很多配套建筑都被删除或减少了规模。其实,每一座皇帝的陵墓都在沿袭核心传统的前提下,根据皇帝自己的个性、意愿、能力,以及相关技术水平乃至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做着改进。慕陵的几处变化包括:地宫不再是九券四门而是四券二门;为防渗水加了地漏;用全青白石料的石牌坊,代替了原三座琉璃花门式的陵寝门等。

这些变化反映出道光标新立异的追求。而发现这些不同,体会出其中的含义,则需要多多参观,仔细比较,加上专业知识才行。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不施彩画的全金丝楠木制成的隆恩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调奢华有内涵。

傍晚时分,日光渐弱。远处看去,隆恩殿典雅、低调,甚至有点阴暗、压抑。走进前仔细看,才惊讶的发现每块门板、天花板、隔扇裙板上,无不刻着高浮雕、立体感极强的云龙!抬眼望去,何止成千上万的龙头腾翔、龙身飞舞、祥云翻卷,蔚为壮观。现在只能在天花板上还能看到高昂的龙头,其他的龙头基本都被削去,却依然十分震撼。

没有楠木可用,只能用松木代替的嘉庆帝估计怎么也想不到,这才过了多久,自己的儿子竟然弄出来这么楠木。木料不彩绘了,但却改了高浮雕,造价又不知得高出多少倍。院墙和门扇面墙也是用工艺复杂、费工费料的干摆(磨砖对缝)到顶,慈禧都没这么过分。

道光皇帝用在龙泉峪的钱都快赶上泰陵了,加上前面的一建一拆,他就成了清代建陵史上耗费最多的一位。

可偏偏道光是清史上最号召节俭的,停止水果的特贡、简化后宫的衣膳、不南巡、减宴席、撤苑囿陈设、简化婚丧,可就是放不下他的陵寝,再联想当时的国力,不得不又是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