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到摩洛哥之前,我曾在论坛上结识一位名叫 “炊烟” 的姑娘,关于跟炊烟的相识,全都与拉庸有关。又是一段不得不提起的经历。

但凡想要来拉庸的朋友在行前做攻略,一定都看过一位名叫 “刀子” 的网友几年前分享的一篇游记攻略,可能算是在此之前关于拉庸的文字最详细的一篇记录了。其间不但记录了他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的经历,还有一些关于交通、住宿、和如何找到跟三毛有关的那些故景的叙述。

然而作为细节控的我,依然还是有很多疑惑无法在游记中得到答案。甚至把我给网友的帖子回复全都看了一遍也还是没有,论坛形式的我回复向来很慢,更何况已是好几年前的帖子,刀子的论坛主页也没有任何可以最快联系上他的方式。

但是在帖子的众多回复下面,看到了这个名叫 “炊烟” 的回复,第一时间让我停下滚动的鼠标的原因,是因为她写了很长很长,讲述的都是自己在拉庸的经历和遇见的人,末了留了自己的微信号,当然,这个微信号是留给刀子的。

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的描写,那些关于对三毛的情感,尤其是最后一句:

“Echo,好想你还在,我们去拜访你,你跟我们聊聊天。在小镇的日子,一直听着滚滚红尘,眼泪总是掉下来。。。”

我知道,这一定是一位深爱着三毛,温暖善良、且内心细腻的女子,于是冒昧的加了她的微信。本是想要了解一些拉庸更详细的信息,其实私心里还因为,觉得这个姑娘与自己会是 “同一类” 人。

过了好几日,微信都没有通过验证,我以为要石沉大海了。终于在某天下午,在我快要忘记这回事的时候,她发来了消息。

“什么时候去?” 没有太多寒暄与解释。她知道我的来意,亦没有被动的等待一二三四五六的回答我的问题。尽管我有一种非常怕麻烦别人的病。但是炊烟给我的感觉,是始终平和,哪怕问再弱的问题,都始终耐心的为我解答,还不吝长篇的逐字打出那些关于她在拉庸的故事。

一日我们聊到穷游,过去我总是挂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说:“出于经济现状考虑,需要在很多方面节省旅行开支”。其实心底里的真实想法是,确实喜欢这样的旅行方式。

“穷游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能力,我们更在乎精神世界的丰富” ,炊烟这样说到。

一直以来我都极少与人谈起这个话题,只是内心默默的坚持自己行走的方式,然而炊烟无意之间的这句话,却是迄今为止我听到对于“穷游”最共鸣的理解。我知道,茫茫人海之中,有些人的遇见和相识,那些莫名的一见如故的感觉,都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注定。

后来,炊烟跟我讲述她在拉庸见到过一群圆顶房子,她一直觉得这里住着的人便是三毛书中描写的 “撒哈拉威人”,他们当时拿着相机偷偷的躲在树后面,却不敢用相机去拍摄窗户里露出的人脸,因为我们都知道撒哈拉威人认为 “相机会摄取他们的灵魂” ,没想到炊烟最终还是被房子的主人邀请进到屋内做客,并拍下了一组与主人一家合影的珍贵照片。

外界的我们一直知道,摩洛哥的穆斯林女人不爱拍照,何况是撒哈拉威女人,这些照片,可能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生珍贵的纪念。

炊烟希望我能帮忙将这些照片带给照片里的主人。

“没问题,太美好了”。

对我来说,能参与这样一件将美好延续的事情,是一种幸运。

炊烟将照片寄给我,中间因为一些原因照片迟迟未能寄到,就在我从上海出发前往摩洛哥的当天,快递依然没有到,我真的以为收不到了,没想到,快递在我准备下午5点出门去机场前的半小时送了过来。

匆匆出发,还来不及跟炊烟说,便踏上了前往撒哈拉的漫漫长路。

我在草稿箱里写下上面这些文字之后,将段落粘贴到文档,取名 “一位温暖的女子炊烟”,在微信上提前发给了她,担心是否有些片段是她不愿意被公众所知的。

“太美好了,流泪了……” 炊烟很快就在微信上回复我说

“你再一次开启了我们内心的那些小温暖,刚才还在抱怨南航取消了航班,内心那么多怨,看了文章内心突然柔软了起来,谢谢你,愿你可以贩更多的温暖”

那些独自敲打文字的片刻,我又何尝不是常常写到让自己落泪。

带着炊烟的照片,我去到了拉庸,而炊烟,因为看了我的伊朗游记,也决定春节出发前往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