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集宁战役纪念馆不远就是察哈尔民俗博物馆
察哈尔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下辖的三个旗,分别是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和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民俗博物馆比想象的要好的多,也是免费参观。
一进门中央大厅的一组群雕
察哈尔八旗地图。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按着八旗的组织形式先后建立察哈尔八旗、索伦八旗、新巴尔虎八旗,以及驻藏大臣属下的达木蒙古八旗等。
生活习俗展区,主要展示察哈尔人民衣食住行
察哈尔服饰。察哈尔蒙古族服饰多采用元代皇宫的颜色,服装的领口、大襟不锈花,领边、领座、大襟、垂襟和开衩衣边用绸布进行镶边,体现了察哈尔蒙古族服饰华丽多彩的宫廷韵味。
头饰。 察哈尔姑娘成年开始留独辫式发辫,发辫末端缠珊瑚串,脖子上戴珊瑚、珍珠、宝石项链和银饰片。
其他饰品
蒙古包的搭建过程
蒙古包搭盖的地点必须选择距离水草近的地方,其次还要在背风处。夏季要设在高坡通风之处,避免潮湿;冬季要选择山弯洼地和向阳之处,寒气不易袭人。
生活用具
生活习俗
奶食品的制作
肉制品的制作
草原上使用的各种车
历史沿革区。主要介绍了察哈尔的由来,察哈尔的形成以及察哈尔的历史沿革
林丹汗(蒙古末代大汗)本名林丹巴图尔,是成吉思汗之嫡系后裔、达延汗的7世孙。布延彻辰汗(卜言台周)去世后,由于其子莽骨速早逝,故由长孙13岁的林丹于1604年继承汗位,统辖察哈尔部,那时他年方13岁。
当时在蒙古境内有大小不同的几十个部落,相互掠夺,经常发生战争。林丹汗试图恢复蒙古的统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业。但此时,东北地区的女真人正在渐渐地强盛起来,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
1632年,后金汗皇太极远征林丹汗,林丹汗远遁青海。1634年,林丹汗因病死于青海,其子额哲于翌年投降后金,察哈尔部随之被瓦解、分割,元朝最精锐的部队就这样悲情落幕了。
元代集宁路遗址。集宁路古城最早建于金代,后被元朝利用,是当时蒙古草原与河北、山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的市场,最终毁于战争。集宁路古城的考古发掘最大的收获是出土了大量的元代瓷器,其中完整瓷器300余件,可复原瓷器标本4800余件。集宁路古城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元代集宁路遗址(复原)。集宁路古城城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房址、街道、窖穴、水井等遗迹基本上完整,房间内的水瓮、牛腿瓶、石磨、石臼等生活设施原样摆放,较为珍贵的金、银、铜、铁器以及瓷器、铜钱等便于移动的生活用品均以瓷瓮或其它装贮类工具掩埋于地下,堪称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庞贝城”。
明安图是历史上少有的多学科科学家之一。他不仅在数学研究中有重大突破,而且在天文历法、地图测绘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去过正镶白旗的明安图镇,所以那时就了解明安图了。
李四光、萧乾也都是察哈尔人
察哈尔蒙古族的姓氏。蒙古人的姓氏排列顺序类似汉族,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察哈尔的形成,发展、演变的特殊过程构成了它成员的多姓氏,所以察哈尔姓氏结构是蒙古族整体姓氏结构的一个缩影。简单的分类有,部族姓:如武珠穆沁、贺什格腾(即克什克腾)、埃日得(卫拉特)、布里雅特、浩其特等;地名姓,如夏日高勒(汉意为黄河)、韩根(韩报达瓦意为兴安岭)、呼和那塔(青海故乡)等等
穿过复原的集宁古城门即进入古城遗韵区,该区再现了集宁古城商业一条街
隆庆五年( 1571 年)明蒙互市后,长城沿线九边各镇普遍开设马市。从此中原地区农耕民族与塞北、东北、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之间贸易畅通。
兵器
农耕文化区。介绍了察哈尔地区的垦殖,蒙古农耕村落的形成,设置了耕地和秋收打场的场面,并一比一复原了察哈尔民居,并配有大量的农耕工具。
马背文化区介绍了马的习性,走姿,并介绍了套马、打马鬃、刮马汗、钉马掌、打马烙印、擀毡、剪羊毛等生产过程。并配有大量与马背文化相关的文物。
集宁地名的由来。我在上篇游记中讲乌龟碑时说过的
这里还展出了一些文物
集宁古城建于公元1192年(金章宗明昌三年),原系金代集宁县,为西京路大同府抚州属邑,是蒙古草原与河北、山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的市场。
文化艺术用品。公元1675年,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孙布尔尼因反叛清廷而被革去王爵,察哈尔至此失去王爵王统,但其自北元时期形成的宫廷文化与其宫廷乐手散落民间,汇入蒙古族民间音乐,被人们继承了下来。
乐器
青铜鼓
拉弦乐器
弹拨乐器
这个很熟悉,小时候常玩的
那达慕。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
摔跤服。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彩绸项圈:胜利者标志,以各色彩绸编成五彩颈环,其上彩条越多,标志得胜次数愈多。
婚俗文化。察哈尔婚礼是本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之一,它主要流传于锡林郭勒草原的正镶白旗、正蓝旗、镶黄旗、太仆寺旗等地区。
其它传统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