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览完西坡后,小付带我们来到了一个传统的东北小木屋村,家家木屋红灯笼,盖雪的屋顶炊烟袅袅,村口的老牛悠然站立,没见过这种景致的同志们可以来看看。我和许小米一个是正宗东北小妞儿,一个是东北女婿,所以这种景致也不觉得多新奇,此时风雪已停,雪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我们就在镇子里踩着雪散步,听许小米讲起各种她小时候在东北的趣事,觉得很有意思。

许小米最最喜欢的就是大雪过后,鞋子踩在雪面上吱吱的声音;

喜欢下雪的时候看着落在外套上的雪花,仔细分辨每一片雪花晶晶亮的形状;

喜欢小伙伴们一起站齐,然后比赛谁嘴里哈出的仙气最长;

喜欢在上下坡的地方找一条汽车打滑后的车辙,比赛打出溜滑(滑冰),看谁滑的稳滑的快,这可是东北人天生的技能;

喜欢到河边,找一片冻的结实的冰面,拉冰爬犁,抽尕,然后崇拜的看着在河上开了冰洞钓鱼的大人们,望着一条条大鱼,然后在鱼桶旁边转来转去,当然,最最崇拜的还是看到那些冬泳的大人们,总觉得这些人一定是超人吧~

生在东北从小就被大家教育出门一定要穿毡袜,穿大棉鞋,不然脚指头会冻伤,会觉得又疼又痒,冻伤后的脚要用热的辣椒水洗才会慢慢好;要带的厚厚的帽子,比如狗皮帽子,不然寒夜里面耳朵会冻伤,或者冻得脱皮;在外面呆着的时候,要勤眨眼睛,不然眼睫毛会因为上面的霜粘在一起,围脖口罩要带好,不然脸蛋会冻伤。

小时候哪有什么羽绒服啊,皮大衣都是从黑河边境跟苏联人用一袋木耳换的,那时候苏联的轻工业太差了,黑河口岸的人们靠边贸早早的发了家。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是穿大棉袄,二棉裤,厚毛衣,每到冬天,班级里面的女孩子谁穿了一件新样式的毛衣,都会引来老师们的围观,研究针法织法,什么玉米针,正反针等等。到了隆冬季节,学校都会实行冬令时,早上八点上学下午三点放学,中间给孩子们提供午饭时间,那时候在东北还不流行保温饭盒,基本上所有的饭盒都是铝的,许小米他们带着饭盒,到学校后,就会有值日生组织把饭盒放在教室中间的炉子上,注意,是炉子!就是用红砖砌起来的方形的炉子,有炉膛,有铁的炉箅子,还有长长的,拐弯的烟囱通向室外,他们到学校之前,就有专人生好炉子,让教室快快暖和起来。炉子一层只能放6到9个饭盒,然后层层摞在一起,每半个小时要翻一次,因为在最底层的容易糊,最上层的又热不透。到中午吃饭时候,每小朋友找到自己的饭盒,兴冲冲的打开,看看家里给带了什么饭,瞬间教室里面充斥了饭菜的香气,可以猜出谁带了酸菜炒肉,谁带了洋葱炒鸡蛋,谁带了青椒炒肉,然后还会花一毛钱去买点零食,比如说长白糕、卢果、绿豆糕、桃酥、蛋黄片等等。

当然,学校里面,熊孩子的好奇心是没办法制止的,好奇害死猫也是这个理儿,小的时候爸妈会说,冬天千万别用舌头去舔锁头。。。可是某人就是很有勇气,勇敢的伸出舌头去舔了一把带着霜的铁锁,结果舌头被粘住了。。。。。。这个时候如果硬拽,生生的扯下来,那后果很严重啊,目测一个月不能吃热的东西了,流食也不行!舌头粘住的时候,只能用温水慢慢浇,融化开舌头和铁锁的粘结处,方能保你舌头平安,不过,估计回家要挨打挨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