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子路墓祠。子路墓祠在戚城遗址旁不远,其始建年代不详,但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所载戚城东有“子路冢”,所以一直以来这里都被认定为子路墓,并修建有子路祠。但据相关资料,子路墓曾被盗掘,墓室内有残铁剑一把,陶壶、陶鼎、陶陲各一件。部分专家据此认为,子路墓时间年代应在西汉中叶以后。子路墓祠,于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子路墓祠山门

也是子路博物馆
1991年至1992年,濮阳市人民政府对子路墓祠进行了全面整修复原。整修后的享殿、两厢房、山门、石碑坊皆为明清风格。大殿为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式仿明建筑,面阔 五间,进深三间,三交六木宛 雪花窗棂。四周有石栏杆环绕。两厢房,面阔十一间,为硬山前抱厦式仿明建筑。山门亦为绿琉璃瓦、面阔三间的仿明式建筑。(摘自百度)


“正大高明”牌坊

东西两个碑亭中间为享殿

享殿


享殿内摆放3米高的子路塑像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被视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公元前498年,子路随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在卫国(今濮阳)居住10年之久。在卫期间,子路推行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并将其付诸实践,其政绩被孔子“三称其善”。

墙壁四周绘有10幅记载子路生平的壁画
负米养亲。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拜师孔子。 他见孔子的方式便与其他弟子不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侍坐言志。 在孔子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性格最直率坦荡,豪爽侠义,勇敢好斗,多少有点粗鲁。他体魄健壮,是经过孔子教化的有文化的武夫形象。他对于孔子忠心耿耿,办事执着认真,直来直去,不会拐弯。孔子对他很喜欢,也经常批评他。

周游列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子路几乎全程跟随,不但服侍老师,而且还起到了保镖的作用。所以子路一死,孔子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到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过轻蔑侮辱的语言。”

直言谏师。子路直率,有话就说,憋不住。对于孔子有不理解或不满意的地方也要马上表现出来,不给留面子,故孔子对子路也有几分畏惧。


公元前481年,此时子路担任了卫国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次年,也就是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政变,子路在外听说,态度鲜明:“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毅然前往。战斗中,子路受伤了,缨带断了,子路想起老师的教导,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在重结缨带的过程中被砍作肉泥。留下了“君不死,冠不免”的历史佳话。



子路墓没有开放,只好从门缝里拍了张照片。 由前至后分别是卫国公石坊、石象生、墓碑、墓冢。
子路穷其一生都在实践着老师孔子的理想和路线,不愧是孔子最杰出的弟子和儒家思想最忠实的守护神。


子路墓祠门外是个冷清的古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