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号称“天府之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四川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口由大量来自外省的移民组成,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在四川两个相邻的生产队说话的口音都不一样现象是很常见的。故此四川有风味独特的各种地方文化组成,人们了解川剧往往只限于《变脸》的这一绝技的肤浅认识,其实川剧的博大精深,诙谐的对白,台词,优雅的唱腔,深厚的功夫。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而四川曲艺最多时达到五十多种,品种多样、各具风采,现主要有:
四川清音:民间又叫"唱小曲"、"唱琵琶"、"唱月琴"等,是一种叙事体的说唱音乐,清朝乾隆年间由四川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演唱者多为一人,左手击板,右手敲打竹鼓以掌握节奏。虽是方言演唱,很讲究字正腔圆,清丽宛转,顿挫抑扬,要有说话般的歌唱,又要有歌唱般的说话。清音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伴奏者有时也搭腔几句配合演唱。老艺人李月秋的清香,誉满巴蜀,曾多次在国内外艺术表演中获奖。四川省曲艺团的后起之秀王小平,擅长真假声结合,柔中带刚、行腔自如、含蓄中见奔放、遒劲中见深情,表演十分感人。
四川扬 (洋)琴:演唱时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因而得名,素有 "坐地传情"的嘉誉。
演唱时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因而得名,素有 "坐地传情"的嘉誉。最早的扬琴由盲艺人用情真意切的演唱和琴声来刻划人物形象,描述故事情节,表述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流行于成都、重庆等地。后来,四川扬琴吸收了川剧和四川清音的长处,通过唱和道白,将叙事、抒情与戏剧表演融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故事情节。扬琴演唱一般为五人,演唱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分别操作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伴奏、边说唱。扬琴老艺人李德才、刘松柏、洪风慈、张大章等对扬琴艺术的发展都有过独特的贡献。李德才的扬琴艺术,讲究 "情动于衷而形于声",他的唱腔圆润清脆,悠扬婉转,音色甜美,行腔娓娓动听,被誉为 "德派"。
四川相书:又称 "隔壁戏",凭口技演出,用一顶布帐子将演员和观众隔开,演员置身帐中用口技和折扇、铜铃、莲花落等道具摹拟各种声音,描绘故事情节和环境,虽只有一人表演,却能同时扮出人物对话 (有时十几人对话),鸡鸣狗叫,器物相击等各种声音。观众隔帐聆听,如身临其境。其表演节目颇为幽默,人称 "滑稽相书、话中有话。"
另外,还有四川评书,谐剧,金钱板,竹琴, 此外,还有荷叶、花鼓、盘子、车灯、莲萧、莲花落、方言相声等,也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