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石梯后往前走,就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

明长城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明代于这一带筑长城时,就地取材,多用黄土10至14厘米夯层,其夯筑时之可以沿清水河而筑,更为取水方便,其靠近黄河处,即就近取用河水,黄河水本为紫铜色,长城及其它设施筑成后,呈现紫色,故又有“紫塞”之称。“紫塞”蜿蜒于岗峦层叠和山涧沟壑之中,似巨龙起伏,蔚为壮观。

一种是墙台,它的顶部和墙体顶部同高,称之为墙台,或叫“跨墙墩台”。墙台在平时,可供士卒巡逻放哨,台顶上设有能够遮风挡雨的简单房屋。“每墩盖铺房一座,以为守军栖止”,所以称之为“墩铺”。

另一种是敌台,其不仅凸出长城墙体之外,而且顶部要高出长城墙体顶部约4米。敌台顶部也建有房屋,平时也可供人居住,又可供储存粮草、兵器之用,类似于近代的碉堡。

明长城西至入黄河巨龙的长城小龙头称为两龙交汇处,东至盐池境内,是相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南边的水洞沟景区地貌尽收眼底。我们一只脚在内蒙古的土地上,另一只脚在宁夏的土地上。在明代,我已经在国境线上了。

站在长城的烽墩上,登高远眺,极目苍穹,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然而内心却是一片无限的宁静,看不到烽火狼烟,听不到痛苦呻吟,耳边只有徐徐的风声,在不停的述说着那远古时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