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来自百度)恒春镇位于台湾省屏东县的最南部,背依中央山脉的南端,东邻太平洋,西临台湾海峡,南邻巴士海峡,是台湾岛的南部门户,也是台湾最著名的风景区。由于气候温暖,从前此地遍布蝴蝶兰,恒春的古名“琅峤”,就是排湾族语“兰花”的音译。恒春镇原名“琅桥”,是高山族同胞聚居的“琅桥社”。清同治十三年(1874),恒春半岛发生牡丹社事件,钦差大臣沈葆桢督办军务,到此巡视时,发现此地未设防,考虑到此地位于台湾岛最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四时如春,故取名恒春,并单独设县。清光绪元年(1875)开始动工修筑恒春城,光绪五年(1879)建成,周长880丈,城基厚达2丈,有东南西北四门,城楼高1丈7尺,宽6丈9尺,威严耸立,成为台湾岛南部的门户。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恒春隶属高雄州。台湾光复后, 1946年设恒春镇。

全镇年平均气温为25℃,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只有28℃,比台北市还低1℃,一月份平均温度为21℃,比台北市高5℃,全年常夏无冬。年降水量1960毫米,雨季主要分布在5至10月。每年9月至翌年3月多“落山风”,这种风是由于影响台湾的东北季风到达恒春半岛后,因中央山脉已降低为300至400米的低山,毫无阻挡作用,强风沿山掠下,故称“落山风”。这股强风在南下过程中,水分尽失,到达恒春时,干热如焚,并造成沙尘满天,风声萧飒,有如台风,是对恒春半岛影响最大的灾害天气。由于阳光充足加上强烈干热的落山风,造就了适合栽种的洋葱盛产。此外恒春在1901年引进了琼麻,用以制造绳索、麻袋等民生用品,在日治时代的殖民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博得“东洋之光”的美名,虽然现已没落,但琼麻也成了恒春的标志。恒春地处热带性气候,南方的海岸有珊瑚礁地形,加上自然生态丰富,1982年,台湾的第一座国家公园——垦丁国家公园就在此成立。

恒春镇近十多年来,最兴旺的是观光旅游业,特别是1982年设立的垦丁大型自然公园,总面积达1770公顷,其中包括恒春镇一半以上的地区和附近海域,除自然保护区不对外开放外,供休憩游览的包括垦丁热带植物园、森林游乐园,猫鼻头海滨、鹅銮鼻海滨、垦丁海滨浴场等,均是极具特色的观光游览区,也是全省已开辟的五大自然公园中,游览区最多,面积最大的公园。其中,鹅銮鼻不仅是太平洋和巴士海峡的分界点,而且因为这里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的鹅銮鼻灯塔,曾经几次重修,现在的塔高18米,周长110米,塔身全白,呈圆柱形,分为4层,有铁梯可至塔顶,灯光每10秒闪烁一次,射程可达对海里,是全省光力最强的灯塔。凡航行于台湾海峡和西太平洋的船只,经过附近海域时,均可凭借这一灯光确定航向,因此有“东亚之光”的美称。此外,该镇还有恒春古城、福德祠、广宁宫、镇南宫等古迹。

恒春古城建于清朝末年,清廷派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治理,沈葆桢为加强海防,于是修筑了城墙以及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门上有炮台,城墙外有壕沟,是台湾唯一为了军事防御所建筑的城池,也是台湾目前保留得最完整的古代城池。1935年台湾“总督府”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将恒春城指定为史迹加以保存,现也被列为二级古迹。百年来城墙多有毁损,现在以建筑技巧上仿古老的工法和材料加以修复完成。2006年12月26日,在大地震中多处受损。

我看见坦克了!!!

台湾人都喜爱吃这种黑猪肉

恒春古城里到处有这样的导览图

台湾的小广告,都是统一贴放

儿子买的彩票,连中三次奖,第四次没有中。哈哈

熟悉吗?《海角七号》里出现的恒春西门

恒春集市

台湾的萝卜为什么这么细?难道是没有加化肥的原因吗?

猜猜这是什么建筑?

在恒春古城里,这种路边小吃超级好吃。

餐馆的墙壁,好卡通

豆腐超级好吃

台湾的豆芽很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