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石碑,如今也是破碎成一块一块的了。这里想讲一个活字印刷术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发明者是毕昇,然而还是有些国家质疑这一点,觉得印刷术是他们国家的,我们知道首先是有了雕版印刷,后来改进有了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是我国发明这板上钉钉的事人家也争,就是因为在韩国出土了一本雕版印刷品佛经,上面没有年份,但是上面有几个字是武则天时代特殊使用的字,人家就认为是不晚于公元700多年印刷的,而我国一直作为证据的《金刚经》,是公元800多年,卷上有写着时间。人家就抓着这点不放,不过问题是,那本到底是在哪里印刷的。众所周知,唐代中国的佛经、书籍等等,经常是朝鲜半岛上层社会热衷于搜寻和购买的珍品,所以事实上,大家都认为那本经书是在中国印刷,流传到朝鲜!

而对于活字印刷术,也存在争议!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详细的记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毕昇创制的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没有流传,现存最早的印刷制品也只有雕版印本,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是明代的。棒子国就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梦溪笔谈中的活字印刷只是理论,实际上应用存在许多不合理,比如易碎等等,还一直认为是朝鲜半岛的朝鲜人最先使用和发明了活字印刷,使用的是铜活字印刷。

不过目前我国有课题组已经根据再现了活字印刷流程,完全采用传统的手段,也可以制出符合印刷要求的泥活字。

而在西夏考古的过程中,可喜的也发现能证明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证据!

我国的一个学者牛达生在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一本西夏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这部佛经一开始是没有引起重视的。然而后来发现这部佛经中有一些蹊跷的小问题,有些字印倒了,汉字和西夏文混用,同一个字的形态也不全然相同,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因为这恰恰是活字印刷的独有特征。

而这本西夏佛经经鉴定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印本,大大提前了木活字印刷使用的时间。

西夏,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国家,捍卫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这里是我的傲娇脸)~~

西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鎏金铜牛,重188公斤,是西夏从游牧文化走向农耕文明的标志,只是这鎏金都看不出来了。

展示了西夏文字的一些构成方法,恩,看看就好

这是两个西夏人在印刷?好像是的。恩,他们都是剃了头的。就是因为李元昊想要建国,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国家,所以除了需要与汉字不同的文字外,在形容上也要与汉不同,就下了一道指令——秃发令,自己带头剃发。

西夏博物馆内,人不多,阳光也很好~

参观完西夏博物馆,可以步行至三号陵,现在主要认为三号陵是李元昊的陵墓。主要里面许多文物被盗了,是不是盗墓贼不好说,也有猜测可能是元朝时期,对其进行破坏,因为成吉思汗和西夏有仇啦,也有说明代军队在这驻守时,需要物料和资金就拿了,可怜的西夏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尴尬的存在,二十四史中都没有专门为其编史,只在宋史和辽史中寥寥的片段就写完了一个朝代。由于出土文物有限,许多情况不可考。而一号陵,二号陵可由三号陵乘坐观光车到达。那是李元昊的父亲和祖父的陵墓。

这个图是在博物馆里拍的,这是西夏王陵完好时的模型图,还是很华丽的,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只剩下一堆土堆了,且在不断的被风化中,这些亭台和城墙都已经慢慢在消失或者看不到了。

三号陵整座陵园从南到北由角台、阙台、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墓道封土、陵台等共同组成。下图就是陵园的陵台了。

在国庆这样的节假日,这点人真的不算多,哈哈哈

能看到的那个最大的“土堆”就是陵台了。二战时期,一个飞行员驾驶飞机从上往下看时,以为是一个个巨大的蚂蚁堆。

这是王陵的碑亭,而今只留下这样的面貌了。。

红裙子在这样的背景下简直不要太好看

请了一个游客帮我拍照,然鹅同学并没有get我想要画爱心的心思~

天气太热,直接用包头的方式防晒

看完3号陵已经12点,和另外两个小姐姐和小哥哥约好12:30门口见,所以1,2号陵就没有再去参观。

找到包车师傅后,就马不停蹄前往贺兰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