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艺术院。1928年,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研究部,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
时光很轻,轻到可以连儿时曾经的梦想都能听得见。只是年岁渐长,那时的梦想像是开了一个真实而又满怀激情的玩笑。我们一边走,一边把它埋葬。若是说,这天地之大,哪里是最容易让人畅往的地方,我想,除了校园该没有其他地方更适合吧。
也许是暑假的缘故,行走在校园里,并没有遇见多少学生,反倒是自己觉得有些太安静。这里是中国美术学院,但是看这个名字,就能感觉到这校园里该是美女帅哥居多,可惜,挑了个尴尬的时间,未能感受这个校园的青春活力。
下午的阳光,透过树荫照射在墙上。
这两个场景,一个是日光下树叶投下的光影、一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我却莫名的觉得他们两者是关联的,在某种形式上。似乎可以延伸到一个无人的角落,诉说着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小确幸。“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的八字校训,我想将会刻入他们的生命里。
在校园之中,随处可见充满了艺术感的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的路牌都是这种长方体造型。
在中国美术学院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历经风雨。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从杭州到江西、湖南、云南、重庆的漫漫西迁之路,从孤山钟声的悠远、南山湖畔的绵长、到象山之麓的宏阔,其间岁月流转,人事更迭,而精神不灭,薪火传承。
在中国美术学院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兼容并蓄”的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他们以学术为公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有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宽阔的主路上,依旧没有碰到学生,只有我一个人在这里闲庭信步,有一种错觉,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校园,竟在那一小段时间里,是完全充分的属于我一个人,一个人的时间。两旁的树挺着生长,汲取日光、雨露。
中国美院美术馆展览厅面积达4800平方米,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建造,并配套1500平方米的陈列厅及可容纳600余人的小剧场,是展示学院教学、创作与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博物馆的门口造型,藏在一片长的有些茂盛的草丛中,那造型竟有些像民居的瓦片屋顶。递进式的向上,再加上那透进的蓝天和草地,这种错觉更是恍惚之间真实极了。
走过草地,被一个仿古的牌坊吸引。细细打量,那牌坊上有栩栩如生的雕刻。中国美术学院是当今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美术学院,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大学之一,也是最早实施设计学的高等学府,是中国最早的艺术革命团体发祥地,中国唯一一个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更新,理念传承,院系重组,学科拓展,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遇的改善,已是当今国内在造型艺术领域中,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型美术学院。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拥有杭州南山本部校区、杭州象山中心校区、上海张江校区(上海设计学院)、杭州滨江校区(继续教育学院)共四个校区,地跨杭、沪两市,占地千余亩。
交通:乘4、202、287、287区间、292、331路等公交车在转塘街道站下车步行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