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洞景区是雁荡山第三期火山活动遗迹的经典观察点,陡壁上的岩层明显的被中部的“金腰带”分为三层。上部为火山爆发时喷溢到空中的火山灰降落到地面堆积而形成的;中部的“金腰带”为火山溢流出来的岩浆形成的流纹岩;下部为火山爆发时沿地表蔓延的火山碎屑流堆积而成的。
这里需要称作缆车上山,因为早上有点变天,恍惚间又要下雨的趋势,所以看远处时有些朦朦胧胧,近处色调又有些阴冷。
从高处向下看去时,这里的天地黄绿相间,高高低低呈现小梯田的景色,远处的村落聚集,一家一栋院落,基本都是独栋两三层小别墅,这样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空气质量,真是令人羡慕啊。
看着岩壁上的小小的房子没有,这就是后面我们到了景区之后需要经过的地方。在两个岩石的断裂处,盖了一间应景的小房屋,真是挺有意思的。
这里就是时常被人们提起的观音峰。
当然最佳观赏点也并不是在这里,而是在山脚下,不过站在这里也是可以影影约约的看出端倪的,只不过今日有雨,山间已经开始起雾了,遮住了山体的上半段,所以我们是看不出来的了。
一开始看见指路牌的时候,我还左右找了好久,愣是没有发现,后来经过导游的一番解说,才得知。
我们总喜欢说登高而望远,实则也确实如此。在群山环绕中,平地总是有人建设家园的首选。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这里有山有水适合居住,于是便有了人在此定居,然后这个村庄越来越庞大,慢慢的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自己种田,慢节奏的生活,这里也是很多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顺着方洞栈道慢慢走着,一路上可以看见在两山的夹击平原处,都是人家和田园。因为身在高处,地下的房屋也变成了火柴盒版的大小。而我们脚下所踩的方洞栈道,全长约1100米,沿着它行走,既可以俯瞰周边的自然美景,又可以探究岩层的形成缘由和接触关系。
近年来筑以栏杆,游人们才觉得安全放心。
整个景点就是以这个洞而得名的,在北宋的时候这个洞叫红岩洞,因为洞口上方的岩石曾暗红色而得名的,大清同治年间,这个洞被改名为慧性洞,因为有个道号为慧性的道士在这里修生养性,后来改名叫方洞是因为老百姓们在马路上看过来整个洞四四方方的,所以呢,就一方得名改名叫方洞了。
洞内是一个寺庙。中国的寺庙多是喜欢依山而建,因为中国人信风水,有山的地方自然就有灵气,适合佛祖居住。
这里是一个参观点,只不过太大了,所以只能分为两张照片。第一张被称作为倒挂金钟。抬头往上看,半螺旋形的岩石看上去好像一个寺庙门口挂的钟。
往下看去,像是佛祖的一个巨大脚印。前面是脚跟后面是脚尖,现在我们看到了脚印。不得不说,自然真是神奇,而人的想象力又是如此的丰富,万事万物都可以联系在一起。
栈道就是这样,前半程是木质的,后面有部分就是直接依石而建的水泥路。
之前在缆车上所看见的房子,经过几个蜿蜒的路,拾级而上时终于到了。实际上这座房子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就像是建起来給别人观赏的一样,内里没有布置任何东西,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转角,不过倒是有一个对外的门,我们自然是开不了,大约是给天上神仙下凡时进入的吧。
这块岩壁被称为人面象身。人面是个侧面,倒是还有些相似, 但是象身我嫩是左看右看,都没有找出来,大约还是脑洞不够大,脑补不够吧。
前面离我们最近的白色栏杆下面这块摇摇欲坠的这块大石头,看上去像一个少数民族的妇女挺着个大肚子,后面背着一个背篓,背篓里面似乎还装着一个小孩子,这个孩子很调皮,用手在抓妈妈的头发呢,当地人管他叫送子观音,也叫送子峰。
然而我还是并没有看出来,只能说这是一片连绵的群山吧。
方洞景区的尽头就是这座铁锁桥。桥身都用铁索悬挂支撑,人走在上面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小的晃动,不过不算明显,但是因为是完全离地面的,所以还是会有一些人觉得害怕,恐高者尤其如此。
这座铁索桥就是这个景点最具有人文价值的一个景观了,铁索桥桥长108米,桥面宽1.08米,桥面离地面的高度是192米,桥一次性可以承受80位游客在上面来来往往,最重的承载能力是6吨。
站在这里一看,真怪,山简直变了样,它们的形状与在平原或半山望上来大不相同,它们变得十分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尽是山。一直都知道浙江多山,但真正来还是第一次。
我一向不爱爬山,总觉得这是个累人的活,不过难得登一登顶也能见到平日里见不到的风景,就冲着这一份美丽,这一切的辛苦,也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