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一个来蒲甘的人一定都很拼吧,为了守候每一天的日出,真的是起得比鸡还早,闹钟一响便收拾起睡眼惺忪,准备出发。还好有了昨天的探路,再次出发已是老司机。顺着几乎45度角倾斜的阶梯,再一次手脚并用地攀爬上瑞山陀塔,四周还是万籁俱寂,塔上人不多,只有些许灯光打在几个重要的佛塔上,撑起漫长的黑夜。

接下来就是静坐守候,朝着太阳即将出来的方向,虽然也不知道方向是否正确,但就这样看着天边一点一点亮起来。

突然,日出毫无征兆的开始,浅红色的晨曦跳出地平线,呈现在苏拉玛尼背后的天际中。

晨光愈发明亮,直到聚合成鸡蛋黄般的模样,温暖的色调才开始铺天盖地的溢满整个平原,氤氲在万千佛塔的烟云中。

说来也是奇怪,在蒲甘的每个日出时,平原上树林中佛塔间总会渐渐生出一股股白色晨雾,如同炊烟般围裹着佛塔,就这样平白生出一种烟雾缭绕的仙境之感,却又有近在人间的生活气息。

我想,大概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用语言描绘出这幅震撼人心的景象,而我能做的不过是按动手上的快门,以宣泄心中难以平复的激动之情。

当黑夜彻底被打破之后,我才发现昨天自以为发现新大陆的小塔,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不过是日出的另一片视角,拥挤着陌生的面孔。

当然,鸡蛋黄般的太阳和氤氲的晨雾并不是这里的全部,制霸朋友圈的蒲甘日出还有一个必杀技,那就是飘扬在天空中热气球。不过大抵是旺季已过,今天漫际于晨光中的热气球只有屈指可数的五只,更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在蒲甘守候的三个日出中最多的一天了。好吧,暂且不用管数量上的遗憾,毕竟这会儿并不是蒲甘旅行的最佳时节,有幸等到一个无风无雨、云层不厚的清晨,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不知是什么原因,这几天热气球起飞的方向都不在日出的方向,而是集中在中央平原以东,娘乌以南的空旷区域,只有当热气球彻底升空后,才会朝着老蒲甘方向划过天际。但这已经足够将蒲甘本来静止的画面,串联成一帧一帧更加生动的情景,成就一段蒲甘难忘的日出,完胜昨日那场戛然而止的日落。

当热气球逐渐淡出视野,降落到伊洛瓦底江江畔之时,也便进入了日出的尾声。告别守候了几个小时的瑞山陀塔,驾着电动车返回酒店,蒲甘的早晨才刚刚开始。

透过林间的晨曦,不自觉就能走出欢快的步调,我想早餐一定是在蒲甘最惬意的时光,趁着还不算热的温度,吹着幽幽的河风,在菩提树下大快朵颐。

吃过早餐稍作休息,便正式踏上蒲甘没有止境的刷塔路。蒲甘佛塔之多无需赘述,密密麻麻的散布在广阔的蒲甘平原上,真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可以欣赏完的。而今天早上探访的区域主要是老蒲甘,从酒店出发由远及近,直奔阿南达寺。

前文有提到,阿南达寺(Ananda Pahto)是蒲甘最具标志性的佛塔,我倒觉得值得商榷,毕竟粉饰一新的外表,赋予了明亮的色彩,却也掩盖了历史的尘埃,反而不如达玛央吉,给人一种无比敬畏的震撼。不过这也正是蒲甘一直无法列入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它并不像吴哥窟一样荒废在密林深处,成为真正的遗迹,而是一直与栖居在这里的人一起,修修补补的成为信仰生活的日常。

从南面进入塔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释迦立佛,飘逸的身姿不止10米,倒是让我想起了大理的阿嵯耶观音像。据说此尊立佛是11世纪的原作,采用全柚木制作,不过贴金后倒也不太看得出年代的质感。

而在塔座的其他三面,同样挺立着三尊类似的佛陀立像。只是东、西两尊毁于17世纪,如今见到的是贡榜王朝晚期的成品,看起来比南、北两尊原作要略圆润一些。这里需要吐槽的是,虽然静谧的佛堂内部,有着说不出来的神秘气氛,但是佛像下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实在让人各种穿越。当然,后来才知道,相对于曼德勒、蒙育瓦的诸多寺庙,阿南达的这一点闪烁的灯光其实根本不算什么。

回廊里密布各种精致的小型佛龛,映照着透入佛塔的暖黄光线,明灭晨昏间,延伸出漫漫的朝圣路。

走出佛塔,环顾寺庙本身,更像是融合东西的产物,有着西洋古堡式独树一帜的画风,如果不是墙体角落的神兽,很难想象它诞生于数百年前蒲甘王朝。

阿南达寺北面的僧院(Ananda Ok Kyaung),在去之前有特别注明,据说里面有着精美的壁画,包括那个年代远渡重洋来此做生意的葡萄牙人形象。不过说是僧院,其实只是阿南达寺外的一处落寞的神殿,屹立在坑坑洼洼的沙地里,好不容易踩过去,却遭遇铁将军把门,也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守门人,于是只得在外一番打量,结果里面一片漆黑,啥都看不到。

离开阿南达寺,穿过仅存的城墙遗址——塔拉巴门(Tharabar Gate),便进入老蒲甘。

瑞古意塔(Shwegugyi Paya)是老蒲甘打卡的第一站,位于达宾纽塔的北边,需要爬一段小路,绕到塔的背后才得以进入。这座佛塔本身规模一般,玉米棒状的尖塔更像是瑞山陀塔的缩小版。

佛塔外有不少摊贩,大部分售卖着明信片和沙画。除了涂着特纳卡的小孩子,这里大一点的孩子都愿意给游客做向导,想必也是练习英语的一种方式,其中有个小孩还喜欢收集各国的纸币。

瑞古意塔内空间比较狭小,除了奇怪的佛像,还依稀可见残存的壁画。

幽暗间发现一条神秘的通道,爬上去竟然直达高层的观景平台,一时喜出望外,因为瑞古意塔也并没有在官方的五座可以登高的佛塔内。

不过时至正午,佛塔上远望的光线实在有些太硬,缺少早晚那种氤氲在雾气中的神秘之感,只能权当是换个角度欣赏佛塔:南面是达宾纽塔和帕陀沙慕亚佛塔,东面是阿南达寺,北面是皇宫遗址和摩诃菩提寺,西面则是葛道帕林寺和蒲甘考古博物馆。

当然,登高也不要忽略塔本身那些精致的小细节。

透过石墙间的缝隙,还可以看到不远处,在遗址之上新建的蒲甘皇宫,金碧辉煌的突兀在蒲甘平原上。

离开瑞古意塔的时候,正好遇到身着粉袍的尼姑们游方至此,清澈的眸子始终是缅甸最为动人的瞬间。

继续打卡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Paya)。这座蒲甘唯一具有印度风格的佛塔,据说是仿照印度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所建,虽然有纪念佛陀开悟之意,但是佛塔本身真的很不蒲甘,感觉像是浮在空中,一点也不接地气。

这座佛塔,塔身之外布满了佛陀坐像的壁龛,密密麻麻的让人头皮发麻。

塔身内部也没有熟悉的回廊,在逼仄空间的内部,除了佛像之外,瓷砖、地毯、吊扇等也没落下,我想这混搭的现代感大概也是我不太喜欢这座佛塔的原因吧。

当当当,大家猜一猜这坛子里装的是什么?其实是当地人的饮用水,类似于我们的饮水机,每一个口渴的朝圣者,都可以用杯子接坛子里的水直接来喝。可是这样真的好么?

老蒲甘打卡的最后一站是卜帕耶寺(Bupaya),这种葫芦形的金色佛塔,貌似专供于大江大河边,蒲甘仅有的两座,也都位于伊洛瓦底江畔。当然,佛塔并非原作,被上世纪70年代的地震所摧毁而重建,可看性一般。

但是因为卜帕耶寺身处码头,所以这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老蒲甘最大的集市,来来往往的当地人络绎不绝,而你只需要找一处阴蔽的屋檐下,便可以记录下码头热闹的日常与那些为之动容的微笑。

回程有去朋友攻略上推荐的Misan,这里的椰子炒饭(1500Kyat)虽然其貌不扬,但是米饭中浸孕着椰子的清香,吃起来也是软糯可口。当然,如果这家店的环境不那么随意的话,我还是想力荐。

中午时分都是在酒店泳池度过的。忍不住感慨,歪果仁真的很会享受,一池的老外玩得不亦乐乎。期间有三个外国大妈还到泳池来考察,很快就决定住下,然后迅速换上泳装,直接就开启了度假时光。

下午的刷塔路主要是中央平原,这部分也是我最期待的。不过难行的沙地小路真的让人骑到崩溃,特别是过了瑞山陀塔之后,沙厚路窄,电动车完全无法控制,很容易打滑,而旁边竟然还生长着各种奇形怪状的仙人掌,真的是一个趔趄,直接就会挂掉的节奏。所以,当达玛央吉(Dhammayangyi Pahto)真正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感觉都要哭出来了,实在太不容易了。

不过这一路的艰辛都是值得的,作为蒲甘最大的佛塔,达玛央吉从踏入那一刻就注定成为我最爱的蒲甘佛塔,没有之一。也许是背负着建塔者残暴之名的因果论,这座烂尾的寺庙从古至今都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修复,所以达玛央吉依然维持着原始的姿态,让人得以窥见12世纪蒲甘的模样。

而进入佛塔之后,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每一步仿佛都能走出故事里的节奏。长长的回廊没有粉饰一新,大块的红砖之间,是斑驳而严密的规整,穿透时间的光,一眼千年。

达玛央吉有蒲甘仅见的并排而坐的佛像原作,代表着佛的过去和未来,它们也被故事赋予成弑父杀兄的造塔者本人及父亲的化身,希望得以救赎;而在佛像身后却又另藏玄机的躺卧着一尊小巧而曼妙的睡佛,体态婀娜的隐藏在历史的血雨腥风背后。

达玛央吉中残留的壁画不多,斑驳的笔墨下面,是横七竖八的汪星人躲避暑热的确幸,是相约而坐的姑娘们谈笑风生的依靠,也是偷得半日闲的阿姨独享静谧的现世安稳。

苏拉玛尼寺(Sulamani Pahto)是中央平原上另一处重要的佛塔,在晨光中的苏拉玛尼和达玛央吉拥有着绝无仅有的独特气质,所以也是整个蒲甘最好认、最上镜的两座塔。不过从苏拉玛尼寺外的介绍可以看出,这座佛塔曾受地震重创,最近的是2016年8月,现在也依然处于修复中。

当然,苏拉玛尼寺最让我震撼的还是环绕底座的内部通道里那一幅幅保存完好的壁画,充满了想象力,被称为“皇冠上的珍宝”。和敦煌莫高窟各种色彩浓密、华丽写意的经变画相比,个人觉得蒲甘的壁画更为平易近人,朴拙可爱的手法看上去更像是早期漫画里的俏皮可爱,而且尤其善于营造Ctrl C+Ctrl V的大场景。

这其中,不乏划龙舟、行走佛这样比较难得一见的题材,还有这幅多条巨蛇围绕的佛陀,不由得想起了西方神话中的美杜莎。

只是佛塔内的佛像应该是重塑的,矗立于斑驳之中,有时候也甚是穿越。

比如这尊只贴了面部金箔的佛像,极尽诡异之事,看上去就像戴了三星堆金面具的外星人。

又比如这尊顶着惟帐的佛像,远远看着还以为佛陀做了一个很潮的新发型。

当然,大多数佛像还是非常应景在苏拉玛尼的时光隧道之中,静待着每一个凝视的瞬间。

走出苏拉玛尼,寺庙外的尘土飞扬与瘦得不成样的牛儿,现实的蒲甘多少让人唏嘘。

中央平原的最后一站是帕塔达寺(Pyathada Paya),从苏拉玛尼一路骑过来,依然是让人抓狂的松软沙土,与偶然往来的越野车、卡车扬起漫天的尘土。

虽然帕塔达寺如此偏僻,但它依然是官方规定的五座可爬塔之一,拥有着蒲甘最大的观景平台。本想着能在这里守候今天的日落,结果却遇上了佛寺新的维修周期,佛塔上的平台更是大门紧锁,所以官方信息也是不靠谱的事。

不过蒲甘就这样,无论佛塔多么偏僻难寻,总会有贩卖纪念品的小贩守候在佛塔之外,哪怕一整天都没有几个游客来过。帕塔达寺就是这样的存在,我想如果不是这些小贩,也许真的没有人有胆量进入如此荒僻的佛塔之中,那些空荡荡的回廊,与佛堂内空寂的回声,说不出这样的刷塔路是无止境的朝圣,还是心绪不安的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