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 星期二 天气阴

在波茨南吃过中午饭后,我们驱车前往波兰首都华沙。这一段的行程有310公里。照片是刚刚进入波兰首都华沙在车上拍的。

到达华沙已是傍晚,我们直接去这家广东酒楼吃晚饭。

当天晚上,我们下榻华沙贝斯特韦斯特酒店(Hotel BEST WESTERN)。图为酒店外景。

华沙贝斯特韦斯特酒店是一家三星级酒店,位于华沙市中心。图为领队在为我们办理入住手续。

这是华沙贝斯特韦斯特酒店的客房,在欧洲同级就算不小了。

这是华沙贝斯特韦斯特酒店的卫生间,设施比较新。

6月22日 星期三 天气晴

早晨起来在酒店周围转了转,因为是在市中心,收获不大。这是酒店附近的一个教堂。

华沙是波兰首都、历史名城。位于波兰中部平原,坐落在维斯瓦河东西两岸,是欧洲著名的古城,有“世界绿 都”之美称。市区面积430平方千米,人口162万,是波兰的最大城市。照片摄于酒店的餐厅。

华沙贝斯特韦斯特酒店的自助早餐不错

早餐后,我们首先参观了瓦年基公园。瓦年基公园,旅居波兰的中国人称它作“肖邦公园”。这是波兰最美丽的公园之一,具有英国园林风格。原是波兰末代国王斯•奥•波尼亚托夫斯基(1766--1795年)的别墅。园内宫殿、楼阁、池沼、草地错落其间,还有玫瑰园、柑桔园等。因为要赶行程,导游只给了我们10分钟拍照的时间。图为瓦年基公园的游客。

在瓦津基公园出入口的最高处,屹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这是人们所仰慕的音乐大师-肖邦的雕像。肖邦雕像用深褐色的装饰铜铸成,高5米,重16吨,宽大的底座由浅褐色的花岗石砌成。

发现公园一棵树前围着很多波兰儿童,原来他们在给小松鼠喂食,并用手机拍照。

瓦津基公园的小松鼠根本不怕人,他们会主动要东西吃。

华沙是波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于13世纪,这座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古城,随处可见波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瓦津基公园附近,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的这座塑像,不知是什么人的?

离开瓦津基公园以后,我们的大巴车停在华沙古城克拉科夫市郊街附近的一个停车场。导游带领我们徒步参观华沙老城。照片摄于华沙古城王室大街。

克拉科夫市郊街一直延伸到新世界大街,这是华沙最美丽的街道,有着“新年大街”和“王室大道”之称。在街道两边能够欣赏到各个世纪的建筑,包括富丽雕琢的巴洛克风格和波兰古典主义风格,街边雄伟的各个时期的大型人物雕像也让人依然领略波兰作为古老欧洲帝国之一的皇家风范与雄姿。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哥白尼塑像。哥白尼塑像位于克拉科夫郊区大街和新世界大街的交界处,波兰国家科学院前,手持地球仪的哥白尼,神情恬然,塑像基座下围绕的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哥白尼1473年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他创立日心说,是现代天文学的创始人。波兰人民亲切地称哥白尼为“大地的儿子”。图为波兰的学生在参观哥白尼塑像。

离哥白尼塑像不远处的这个教堂,是圣十字教堂。这里因为存放着肖邦的心脏,而名扬天下。据说,肖邦临终前对他的姐姐路易丝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埋葬于波兰的地下。”肖邦去世后,他的姐姐路易丝不负所托,带着装有肖邦心脏的骨灰盒回到故乡波兰,将其安置于华沙圣十字教堂的石柱下,这在当时是最高的礼遇。

圣十字教堂前弓身背负十字架的耶稣塑像

这里是当年的卡齐米日宫,现在是华沙大学的一部分。1823年至1829年,肖邦作为音乐学校的学生,曾经在这里学习。

这两位游客正在参观的建筑,就是现在作为总统官邸的拉齐维乌宫。拉齐维乌宫原先是贵族拉齐维乌的公馆,1765年,公馆的一部分被用作歌剧院开放,波兰的第一部歌剧就上演于此。肖邦的首次钢琴演奏会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街边花园里伫立着的是,波兰爱国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的雕像。在波兰的很多城市中心,都可以见到这位诗人的塑像。

街边花园里,有正在休息的华沙市民。

来到克拉科夫郊区大街的尽头,眼前出现的是一组尖塔林立、高低错落,黄色、粉红、淡绿和浅蓝的等色彩各异的房子,宛如童话世界一般,那就是华沙的老城了。

来华沙之前,已经知道这是一个从战争的废墟中重建的城市。可当我真的置身于红砖城墙环绕,马蹄嘚嘚回响的华沙老城,还是仿佛回到了中世纪……

1944年华沙起义失败后,希特勒为了报复,下令把华沙从地球上抹掉,德国法西斯把古城毁成一片废墟。战争一结束,波兰人民就着手重建华沙古城。1963年整个工程竣工。古城每座建筑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而其内部结构和设施则是按照现代化建筑技术改建的。照片摄于华沙老城。

看着古城里这些复建得惟妙惟肖的,甚至连当年墙上的裂缝都完美的复原如初的古建筑,不禁令人感叹和敬佩。历史的痕迹并没有被抹去,华沙人在废墟上用心重建的,不只一座古城,他们重新获得了失去的记忆,重建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尊严以及民族的灵魂。照片摄于华沙老城。

华沙古城在1980年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目录,这也是遗产目录中不多的几处重建后入选的项目之一。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它的:严格按原样重建,表明了波兰保留传统文化环境的真切心情……华沙的重生是13至20世纪建筑史上的不可磨灭的一笔……照片摄于华沙老城。

其实,华沙古城的修复还在继续……照片所拍的建筑,就是其中之一。

齐格蒙特三世纪念柱位于王宫广场的前方,这是由瓦迪斯瓦夫四世于1644年为纪念其父齐格蒙特三世迁都华沙兴建的。这根圆柱是华沙最古老的纪念碑,也是华沙的象征之一。这根花岗石圆柱高 30米,青铜铸像高2.75米。站立在圆柱上的齐格蒙特三世头戴王冠,身披战袍,手执利剑和十字架。

说起这根纪念柱,真是多灾多难,命运坎坷。1644年,瓦迪斯瓦夫四世为纪念他的父亲齐格蒙特三世,下令铸造此柱。1655年至1657年爆发的波兰和瑞典之间的战争摧毁了华沙,也毁坏了这根纪念柱,后重建于171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纪念柱再一次难逃厄运,被德军的炮火摧毁。如今我们见到的是1949年重建的第三根纪念柱。图为曾经被毁的两根纪念柱残骸。

华沙王宫位于齐格蒙特三世纪念柱的东南侧,这座宏伟的橘红色建筑也称为皇家城堡。华沙王宫建筑美仑美奂,装修富丽堂皇。华沙王宫是波兰千年国家历史传统的文化象征,也是民族兴衰史的见证者。

华沙王宫多次受到战争的破坏,最严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爆破部队把王宫炸成了一片废墟。战后华沙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努力,严格按照保存下来的原设计图纸重建王宫,十几万人义务参加修复工作。许多散失的王宫艺术品也通过各种途径回归王宫。1984年王宫终于重现在人们面前。

穿过王宫,古色古香的老城尽现眼前。老城建于13、14世纪之交,扩建于15世纪,改建于17世纪,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图为华沙老城复原的老建筑之一。

老建筑配上现代的晴雨伞,让人耳目一新!

老城的中心有个宽广的方形广场,当时的市政机关、商店和手工业作坊都集中在这里。城市中最富有的人们也都在此居住。为了防御,在古城周围筑有城墙和护城河。

广场的中心是被誉为华沙守护神的“美人鱼”铜像。据说,在希特勒德国侵占波兰期间,美人鱼铜像悄然失踪,直到波兰解放后才重新出现。原来,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前,人们把这座铜像拆卸掩埋,精心保护起来。这座青铜雕铸的美人鱼,既是华沙城徽,也是波兰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征。

美人鱼铜像下,有流浪艺人在演出。

广场四周的老房子外墙都被刷上了黄色、红色、褐色、白色、果绿和天蓝等各种颜色,窗户边上都绘有神话故事和四季风景,再加上各种传统图案的造型,像童话一般非常好看。

广场四周遍布古董店、工艺品商店、咖啡馆和餐厅,每一家的装饰都很有趣。这家餐厅装饰的像花园。

这是一家餐厅正在休息的服务员

广场上这些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民族风情很浓。

老城广场外的圣约翰教堂是华沙三大教堂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圣十字教堂和圣马丁教堂),是华沙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是波兰的国家万神殿。同华沙老城一起,教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圣约翰教堂始建于13世纪至14世纪之间,1836年至1842年改建,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它毁于二战,1966年重建,恢复了原有风格。整个建筑呈红色,规模宏大。照片摄于圣约翰教堂门前。

数百年来,圣约翰教堂是波兰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重要中心。这里曾是国王加冕之地。世界第二部宪法——《五三宪法》,也是在这里颁布的。照片摄于圣约翰教堂。照片摄于圣约翰教堂

巴尔巴坎城堡是15-16世纪的巴洛克式的城堡,这里保留着相当长的一段6、7米高的红砖古城墙,还有吊桥、城门和瓮城。照片摄于巴尔巴坎城堡。

走出巴尔巴坎城堡往北就到了新城区。照片摄于巴尔巴坎城堡。

居里夫人故居,坐落在华沙新市区,这里是她的出生地。据说原来的老房子在二战时已夷为平地,现在的房子是二战后新盖的。这是一栋3层的楼房,很朴素,甚至有点简陋,一如居里夫人的一生。

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是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 家。1903年和丈夫 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玛丽•居里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伟大科学家。照片翻拍于居里夫人故居。

居里夫人故居里面陈列着居里夫人的简介及部分生活工作用品,还兼卖与她有关的明信片。

居里夫人故居对面的这个白色教堂很漂亮

作为波兰的首都,华沙背负了太多近代历史的伤痛,无名英雄纪念碑、华沙起义纪念碑、西伯利亚流放者纪念碑以及犹太人纪念碑等,这些都在提醒着人们时刻记取历史。

华沙无名烈士纪念碑位于萨斯基公园,建于1925年,二战期间遭到毁坏。如今无名烈士纪念碑是在废墟上经过整饰而成。说它是纪念碑,其实不是我们传统印象的纪念碑。它是一座被纳粹破坏的残缺柱廊改建而成,柱廊内有长明火和一块卧碑,大理石上镌刻着波兰军队曾经战斗过的地点与日期,在卧碑的四角有四个铜鼎,里面盛放着波兰军队参加战斗过地方的泥土。

这座纪念碑的构思意义深长。它相当于我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按照波兰外交礼仪规定,外国重要代表团来访、各国大使到任都要去敬献花圈。两位身着笔挺军装的帅小伙子扛着枪笔直地站在柱廊里。

一些波兰小学生来参观无名烈士纪念碑

萨斯基公园因园中的旧王宫萨斯基宫而得名,公园很漂亮。

一位团友和波兰美女在萨斯基公园的合影

萨斯基公园前的广场叫毕苏斯基广场(过去的胜利广场)。

毕苏茨基广场广场一侧的现代化建筑

毕苏茨基广场广场另一侧的现代化建筑

毕苏茨基广场广场上还有打着前苏联印记的建筑

克拉科夫市郊街上的这个地铁站,也蛮现代的。

华沙起义纪念碑是一组立体的雕塑,背景是一排方柱,主题为几组黑色和深褐色的当年起义者的铜雕。起义者的身后是倾倒的方柱和楼板。意思是波兰国家大厦将倾,起义者力图支撑起这一灾难。照片摄于华沙起义纪念碑。

1944年7月末,苏联红军逼近华沙。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下的波兰“国家军”试图在苏联红军解放华沙之前控制该城,因而决定独立发动起义。8月1日,在科莫罗夫斯基将军指挥下,由5万名华沙抵抗运动成员、军人和居民组成的起义大军向占领华沙的德军发起进攻,3天内就控制了华沙的大部地区。德军随即增援,从空中和地面进行连续63天的狂轰滥炸。10月2日,“国家军”因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在起义过程中,约有1.8万名战士牺牲,另有18万华沙市民丧生,大批华沙市民被投进集中营。此次起义,历史上称之为华沙起义。华沙起义纪念碑就是为纪念此次华沙起义而建。照片摄于华沙起义纪念碑。

华沙起义纪念碑是一组群雕,由两部分组成。后面一部分刻画了十几个起义者,他们手执武器,姿态各异,但普遍神态坚毅,表现了起义者同仇敌忾的感人场面;前面一部分描画的则是几个起义者在钻入地道,准备坚持巷战的情景。整座雕塑占地上百平方米,气氛庄严肃穆,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让人似乎回到了那血与火的年代。照片摄于华沙起义纪念碑。

华沙军事教堂坐落在华沙起义纪念碑对面,这个教堂是专门为军人而设立的。在这个几乎全民信教的国家,宗教是波兰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纵使是在与基督教原旨相悖的战争中,波兰人依然设立了专门为军人祷告所用的军事教堂。

照片摄于华沙军事教堂。

离开华沙起义纪念碑,我们徒步前往不远处的中国大使馆。照片摄于中国大使馆门前。

华沙之旅的最后一个景点是犹太人纪念碑。这座犹太人纪念碑是波兰政府为纪念1943年4月华沙犹太人隔离区反抗纳粹起义,于1948年建立的。犹太人纪念碑是一座黑色方形碑身的纪念碑,纪念碑用的大理石是纳粹从瑞典运来原准备建胜利纪念碑的,现在却被波兰人用来建了这座纪念曾被纳粹大肆屠杀的犹太人。照片摄于犹太人纪念碑。

纪念碑正面是一组纵向的人物浮雕,表现的是犹太人英勇抗争;无论是手握武器还是赤手空拳的,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有一副视死如归的神情。它的背面是一组横向浮雕,表现的是一群妇孺老幼被送往集中营的情景,他们的神情无助和悲伤。照片摄于犹太人纪念碑。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就是著名的“华沙之跪”发生地。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在无名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来到犹太人纪念碑。他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这一举动引起德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国的惊动。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为此,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华沙之跪”也被标志为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的重要里程碑。照片摄于犹太人纪念碑。

犹太人纪念碑后面的这个建筑,应该是个纪念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参观。

当天中午,我们仍然在广东酒楼就餐。照片摄于广东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