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伦敦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国会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称威斯敏斯特宫或译为西敏宫。国会大楼,分别连接着两幢塔楼:维多利亚塔和伊丽莎白塔,而靠近河岸一侧的伊丽莎白塔则已其顶部的大本钟闻名于世,甚至单独成为一个景点。长久以来,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整点报时都是播送大本钟的钟声的,大本钟的内部可以入内参观,不过仅限英国本国公民。看到这条规定,我猜那些经历多年的英国移民,是否会在取得英国公民资格的那天去参观大本钟以示庆祝呢?

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会大楼,而我们两年前去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时,匈牙利的国会大厦则被描述为“欧洲大陆最大的国会大楼”,显而易见,在整个欧洲领域是输给了这座西敏宫。除了国会之外,布达佩斯还拥有欧洲大陆第一条地铁,至今仍在运行,历经百年以上,于是转念一想,“欧洲第一条地铁”之争又是输给了英国。如今,奥匈帝国盛况不在,只剩那些建筑、设施还在运作,这总是我在旅途上最感叹的。

英国国会和匈牙利国会的对比

现在我们看到的西敏宫是1834年大火后重建的样子,相比于布达佩斯国会的规整、对称,西敏宫则是不对称形的。在西敏宫的外部,有两尊人物雕像,分别是“护国公”克伦威尔和“狮心王”理查德一世。像克伦威尔这样一个砍过国王的头(查理一世)、废除过王权、解散过议会的人,最终还能被树碑于国会大厦门口,仍人很感慨,你可以说他伟大,也可以说是为了不忘却或是里程碑,这些特质也正是他至今仍人在这里注视着世人的原因吧。

西敏宫是英国国会所在地,英国国会分上议院(贵族院)与下议院(平民院),英国的国会除了占地面积最大以外,可能还是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国会,因为英国奉行议会至上原则。

议会至上原则,又称巴力门(Parliament)主义,《英宪精义》的作者戴雪认为,“自法律视察点立论,英国政治制度所有主要特征就是巴力门的主权。”不过此处,虽然使用了Parliament这一国会的英语单词,但不仅意指国会本身。“Parliament在英宪中应解释为君主(the King)贵族院(House of Lords)和众民院(House of Commons)的合体”(戴雪《英宪精义》中文再版序言)。

戴雪使用主权一词,也有具体的解释“Sovereignty 汉译主权……其一只用于法律概念,指不受任何国法所限制的立法力……这种主权权力,在英吉利宪法之下,明明是巴力门。其二并可引申于政治的概念,譬如,在今代国家中有一团体焉,他的意志常为全国人民所遵从,这种团体即是国中‘政治的’主权者。”具体举例来说的话,我们都知道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元首的权力中,无一权力能免除守法的责任。此项免除守法权力的废止,纯赖人权请愿书而存在,因之,这条规则便是成文的法律。”

Sovereignty在英剧《Crown王冠》中也多次被女王和丘吉尔提到。

戴雪继续说道,“巴力门主权共有三个特征:第一,这个立法机关得随意变易任何法律,基本法或寻常法俱依通常手续;第二,宪法与普通法无分别;第三,除巴力门本身外,国内无第二机关,司法或其他,能宣告其所定法案,谓为非宪或无效。”

虽然上述政治原则也有向三权分立倾斜的趋势,也有人认为白芝浩、戴雪以来的巴力门主权已经动摇、过时。

在BBC的英国最高法院纪录片中,也提到了“法院不受国会的影响”、“将最高法院从议会大楼中搬出去以确保各权力机构的分离”,但是,当法官们讲述社会争议的案件时,大法官们表示:判决是基于国会所通过的法律(包括国际公约)他们的指责是根据国会所通过的法律进行审判,除非国会有另外的表示。

可见,议会至上的思想仍然深深的存在,分离和独立有时候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这一传统,而不受一时兴起的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会大楼的大厅,英国人把重大事件的位置都标记了出来,比如南非总统曼德拉演讲的位置、女王多次演讲的位置,而中央很显著的位置是:温斯顿·丘吉尔死后,直至下葬前的停棺处,这位两度出任首相的诺贝尔文学家得主,在英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国会广场和国会大楼内部都可以看到他的雕像。

国会大楼的大厅和入口走廊是可以拍照的,在进入议会主厅之后,就基本不能拍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