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坐落在翘街的中间,为晚清建筑,五间大屋,九个天井,占地800多平方米。临街是五开间的铺面,墙面上仍留有“苏洋广货”、“绸缎布疋”等字迹。原来,这里是一家叫胡荣顺的店铺。走进馆内,房屋高大宽敞,摆设讲究,宅院的主人是当地的豪绅。当年,红军打下了黎平,全家吓跑了。红军的领导人就在此安营扎寨,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黎平会议。
现在,纪念馆内仍保留着当年周恩来、朱德住室的原状,毛泽东则住在离此不远的另一处宅院里。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江西开始了万里长征。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和战斗,1934年12月14日,攻占下黎平时,已从江西出发时的八万六千多人,只剩下三万人了。面对这严酷的局面,1934年12月18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秦邦宪、张闻天、王稼祥,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列席了会议。周恩来主持了会议。馆内的会议室,基本保持了当时的原状。在这次会议上,经过了激烈的争论,最后,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正确主张,在行军的方向路线上,做了转折性的调整,改变了原定的北上湘西的计划,转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界行进,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定》,为一个月后召开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军事领导地位,不是偶然的。在黎平会议之前,1934年12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已经在湘黔交界的湖南省“通道”,召开了一次临时紧急会议,讨论了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正确主张,为黎平会议做了铺垫。而遵义会议之后,又召开了“鸡鸣三省”会议,毛泽东才真正掌握了党中央的军事领导权。中国的革命才有了走向光明、走向胜利的大转折。

进去只要登记就可以去观看纪念会馆了

以前作战指挥的地方,现在都任然能觉得一股紧张作战的气息


以前休息的地方

这件估计是大领导休息的

屋外有一口天井,我也不知道当时做什么用的,觉得估计能作为现在消防用吧

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


里面连个厕所都这么古色古香
李德 (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
李德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1900年9月28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32年春被苏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将经费交付佐尔格。
奥托·布劳恩是在当年秋天到达上海的,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工作。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代表兼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迟迟未到上海,所以 “从第一天起”,奥托·布劳恩“就不得不作出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百度上找来的)
博古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博古(1907年5月14日-1946年4月8日),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博古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
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推行过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后期翻译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对全党普及和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4月8日,博古、王若飞等乘美国运输机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请示。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机包括叶挺将军等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1]



这是后院的两口古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