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的行程陡然换了一个风格,一大早仿佛空降到了泰国,这里是孟连的娜允古镇,土司时代,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中城是官员和家属的居住地,下城则是下级官员的住处,芒方岗和芒方冒这两个小镇是林业官和猎户居住的寨子,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上城的最高处,上、中城佛寺也巍然屹立在宣抚司署的附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宣抚司署是云南清代土司的衙署,也是云南18座土司衙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与土司衙门的富丽堂皇形成对比的是清静悠闲的佛寺,大殿的墙壁上画着艳丽的壁画,记载的是傣族的历史传说。

中城佛寺位于普洱市孟连县城西侧的娜允古镇内,傣语称“佤岗”,是孟连县城内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佛寺之一,寺内墙上精美的傣族民间金水壁画和金饰彩绘图案,是研究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珍贵实物资料。中城佛寺在土司时期是娜允古城内居住在中城的官员们专用的佛寺。

始建于傣历1272年(1910年)。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建筑群由大门、佛殿、引廊、八角亭、佛教协会办公室等组成,主体建筑佛殿为抬梁式三重檐歇山顶围廊建筑,内柱6排24棵,柱子、枋、梁、檐檀、橼子均有金饰彩绘图案,设有藏经柜和佛龛,周围悬挂着教徒们敬献的有关傣族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幡,内墙上有傣族民间金水壁画,是研究傣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外柱6排24棵,为覆盆式柱础,柱头相镶饰有彩色玻璃仰莲,佛殿隔板外层是用金铂贴印的宝塔、佛像、孔雀、乐舞、花卉等精美图案。屋面以挂瓦覆盖。

在娜允古城,有幸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司宣抚礼仪乐表演。宣抚古乐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表演,演奏形式多以合奏、齐奏进行。乐曲旋律规整、优美动听,在吹、拉、弹、唱中还伴以《蜡条舞》、《长甲舞》、《孔雀舞》等舞蹈,表演中礼仪贯穿始终。

孟连宣抚司署俗称“孟连土司府”,位于普洱市孟连县城西门外,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是傣族土司刀氏的衙署。从明朝到民国五百多年间,共有28代世袭土司在此行使统治权。

孟连宣抚司署是云南唯一由汉、傣两族建筑合壁的古代建筑群,司署房屋共3台,占地1.2万多平方米,有正厅、议事厅、后厅、厢房、门堂等其他附属建筑,是一座雄伟的古建筑群,独具特色。房屋外有2米多高的围墙,四周有4道侧门。主体建筑议事厅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干栏式房屋。整组建筑群系木结构,其斗拱、飞檐等构件是汉族建筑形式,其干栏式楼房、厅堂又是傣族建筑的风格。

宣抚司署的二叠小歇山式飞檐斗拱门堂一派庄严地矗立于我们面前。13级石踏道旁是4株高大浓密的棕榈树,8根金色门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耀人眼目。令人想起宣抚司署在傣语中被称为“贺罕”,意思就是“金色的王宫”。

孟连宣抚司署是云南边境民族地区18个土司衙门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斗拱飞檐,雕梁画柱极其精美,既有傣式竹楼特点,又有汉族建筑风格,是傣汉建筑融合的精品杰作,表现了边疆少数民族精湛优美的建筑技艺。

孟连宣抚司署现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这里成立了孟连县民族历史博物馆。(摘自百度)

走进议事厅登上二楼,这里是王司议事的地方,端立于屋子最前方一人多高的龛台就是土司的“宝座”。宝座两旁高竖旗帜和仪仗,其中两柄镶嵌宝石的金伞尤其引人注目。遥想当年,刀氏土司召集傣族、拉祜族、佤族的头人们在此议事,问应之声如在耳畔,时光匆匆过去,这些曾经的历史也已经成为传奇。

穿过议事厅便到了后花园,此处遍植多种热带植物花卉,阳光下,绽放着热烈的花朵。大片的红色三角梅攀爬在壁间,树番茄则悄悄地从墙头垂挂下粒粒火红的、橙黄的果子,将灰褐的墙面装点得灿烂鲜活。正厅通过小拱桥与议事厅相连。这座一楼一底重檐硬山顶式建筑为刀氏土司及其夫人们的居室,左右厢房也是一楼一底硬山顶建筑,采取沿廊式对称,与正厅浑然一体。同议事厅相比,正厅显然华丽许多,无数根金柱与檐下精雕细刻、繁复瑰丽的金色斗拱相互辉映,衬着褐红色的木楼,使得“金色王宫”的称号名副其实。在厢房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清代朝廷赏赐的青蓝色底绣蟒袍和黑色丝缎六品朝官朝服,还有印信、傣文典籍、土司家居用品等物,深具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地方民族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