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在青岛也有流传着类似的一句话:“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这样的表述,强调一座寺庙的历史,比一个城市的历史还要悠久。先于城市出现的寺庙、道观,是城市史前的文化化石。青岛的城市史是以小渔村青岛村为基点,逐渐发展为一个黄海之滨的港口城市,海洋文明是青岛与生俱来的胎记。天后宫是中国沿海渔民朝拜之所,祈祷“妈祖”(天后娘娘),保佑出海渔民生命的安全,生产的平安,充满了对鱼虾满仓收获的美好愿望。千百年来,沿海渔民以此为朴素的信仰、精神的寄托,从事海洋渔业。凡有出海口岸之初,岸边就耸立着天后宫,以此对抗深不可测的风险和风浪。作为近现代文明的青岛港口城市,就是从青岛村小小的口岸发展而来,海洋民俗文化是它不可割断的文化血脉。每年的春节,天后宫举办庙会,名目繁多的文化和民俗活动,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人们。除夕之夜,新旧交替之时,人们共同撞钟十二响,祝福新年。当祈福钟声想起,钟声上升,在亦新亦旧的老城区回荡,在流光溢彩的栈桥海湾回旋,人们自然会想起,胡存约为保留天后宫的据理力争,王垿挥毫泼墨为天后宫题下匾额,老舍带着孩子到天后宫看进香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