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我们就到了达摩角,跟之前几次一样,午夜阳光号将我们送到近处,然后冲锋舟将我们送到岸边的山脚下,我们在之前的探险队员们规划好的路线上,一路前行。

天气非常的好,一个大晴天,耀眼的阳光照射在白色的雪地上,反射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睛。南极的晴天不多,一年也就那么几十天,而我很幸运的就遇到了这么一两次。

达摩角是在1903年到1905年一位叫夏洛特的探险家发现的,位于南纬64度49分,西经63度31分。当然,讲这些经纬度的东西,我们肯定是没有概念的,你只需要知道,这是南极旅游常用的一个登陆点,并且是一个有历史遗迹的登陆点就够了,简单明了。

晴朗的天空下再看南极的风景,你会发现它多了一份明朗,冷峻的山峰仿佛也多了一丝的柔和,阳光照亮了黑暗,也驱散了我心中对于即将离开的黯然。

几次的登陆下来, 感受最多的便是对于企鹅的了。在去南极之前,对于它心心念念,在想如果运气不好去了之后见不到企鹅怎么办,太远了看不清楚怎么办,再加上自己的400mm镜头因为快递的缘故没有送到自己的手中,对于能否拍摄清楚企鹅心里真的没有一点底。可如今我知道了,企鹅大概是南极最常见的小可爱了,比起海豹、海豚、鲸鱼等,基本上每一个登陆点,都能看到它们笨拙蠢萌的身影。

但也不要因此就降低了对于它们的喜爱,能够萌化这么多人,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我们沿着探险队标注的路线往山上走,雪很厚,上面有蛮多的碎冰,走起来不是特别的方便,所以前进的速度比较的慢。云层低矮到触手可及,翻上山坡,欣喜的发现居然有一池清水,这在白雪皑皑的地方,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另外,在雪地上还有一顶小帐篷,在这里还遇到了一位打扮非常有趣的大叔,带着牛角帽,十分的新潮。

如果说此前几次的登陆点,除了一些有科学研究站的地方,可以称作为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的话,那么达摩角这里或许是比较热闹和另类的地方吧。

之所以说达摩角跟前面的几个登陆点不一样,是因为这里有历史遗迹,达摩小屋。

就在水岸旁,有两座小屋子,一红一蓝,红的是阿根廷探险队之前修建的,不过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而蓝色的大一些的这个就是达摩小屋,是英国人建造的,曾经在1975年到1993年之间用作停机坪操作中心,现在作为探险家紧急供需之用。达摩小屋2009年时被确定为南极第83号历史遗迹,并对外开放。

在茫茫的雪原中看到这样的两色建筑是不是很欣喜,虽然还是简简单单的造型,但当初建造的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出于对达摩小屋的保护,每一个进内参观的人都要求先吧鞋子下面的雪先都干净,然后再由探险队员清扫掉靴子上面的雪之后,才能进入里面参观。

小屋里面有两间屋子,很简洁,没有太多的装饰,紧凑且功能齐全。进入里面能够看到很多曾经科研人员在这里留下的东西,左侧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中间是两张餐桌。右侧摆放着罐头等食物和炉灶等设施,相当于厨房。往里面走,有一个小走廊,两边摆放着探险用的工具和设备,上面搁板上储备着糖和压缩饼干等物资。穿过走廊进入里间,是上下床铺宿舍。现在摆放着早期探险用着的衣服、帽子和雪地鞋。

在这里真的很感叹科研人员的不易,衣食住行每一样都来之不易。现在还只是南极的暖季,温度没有特别低,虽然经常刮风,但是也没有特别冷。而其实南极的威胁,最大的其实是风。

南极被称做是世界的“风极”,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而寒冷的南极冰盖则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冷却空气,孕育风暴。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一旦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便大施淫威了。这时,雪冰夹带着沙子从滑溜溜的冰坡铺天盖地滚来,简直像一道无形的瀑布,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人在暴风中不过像迅猛流水中的一片叶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脚。日本的一位考察队员就在暴风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

很难想象到,在这样恶劣环境下进行科研工作的他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