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坐最早一班去牛背梁的车,到秦楚古道大门时是七点二十分,太阳迎面而来,阳光刺眼,夏至刚过去两天,还是日照最长的时日。这里离售票处还有四公里,沿着公路一路缓坡,我们也一路缓行,走了70分钟才走到。沿途有几个农家乐,住在这里应该更方便,可惜我们事先不知道。走走看看一路好不有趣,就是蚊虫叮咬实在恼人。

农家种着核桃和苹果,家养逸生蜀葵一路相伴。蜀葵是随处可见的家花,通俗而艳丽,简称俗艳,并不太招人待见,我却很喜欢。人家只是长得美,俗不俗只是人类的偏见罢了。易得的总不珍惜,热衷追求缥缈的幻想,这就是人类犯贱的本性啊。还是说蜀葵,《全唐诗》有云:
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
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可谓道破天机。

某种铁线莲↓

长在路边的过路黄,跟它的名字很相符。

初开的商陆↓

醉鱼草↓

远远的看不清楚,但我知道这是黄栌。

清早的阳光已经很热情了,我们很想走进阴影中。沿着这条路走进山里。

售票处叫做花门楼,其实并没有花门楼,只有一个很直白的大门。

得知我们两个妹子要穿越到翠华山,门口的工作人员都吃了一惊,再三跟我们确认,确定我们不会回头以后,给了我们一张简易的线路图,留着景区的电话。其实没啥用,山上根本没信号。再说这线路也太简单了,没什么参考价值。

售票处到徒步入口耍钱场还有一段公路,全程约十公里,有景区车可坐的,往返车费三十。我们两个抠门的穷人原本就没打算坐车,听说景区车还没上班后佯装遗憾地说:那我们也没法等了,还是自己走吧。不顾他们的劝阻毅然步行出发。

公路蜿蜒而上,路边时有残留的古道遗迹↑,长满青苔杂草的石阶,我们不敢乱走,乖乖走在大道上。六月底,人间芳菲尽,却是山中最美的时节。山梅花、紫斑风铃草在路边盛开,林中四照花若隐若现,第一次看到椴树科植物开花,可惜领春木的花期已过,这次看到的也是果。同样是果的还有各种槭树,挂起串串红飞机。
山梅花属↓

紫斑风铃草↓

华椴↓

某南星↓

四月在东白山见过花的省沽油,这次又见到果↓

岩壁上的过路黄↓,莫不是在风中旋转。

另一种铁线莲。


一个多小时后,也不知道走了多远,班车撵上来,司机停车,慷慨表示搭我们一段,三秦大地的人们果然很友好啊。十点钟,我们到了耍钱场,真正踏上古道。同车的几位游客看我们从大门就开始徒步,又听说我们要穿越到翠华山,大为佩服,不断夸赞我们是专业驴友,其实不过就是登山鞋和背包罢了。我们说就是走不动才要穿的专业一点,他们还不信。果不其然,穿着皮鞋拎着塑料袋的这帮人,没一会就把我们甩得远远的。
秦楚古道号称是古代秦国通往楚国的一条大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古道入口的路牌说明,我们走的这段路属于“义谷道”的一段,又把历史往后拉了好几百年。

即便如此,我们脚下踏过的石阶也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石板铺就的古道,相对于我们爬的其他山来说,可以算是坦途,拉慢我们行程的除了体力,主要是沿途的花儿。海拔上了两千,蚊虫不见了踪影,花是越来越多。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看花,我们也没客气,看到什么都停下来一阵猛拍,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导致我们差点没走下山,这是后话。
山上的风很大,给拍花增加了不少难度。往往好不容易对好焦,一阵风来吹得镜头一片模糊。除此之外,我倒是很喜欢风的。听着风吹树林的沙沙声,看着地上斑驳的光影,这一刻我不是好像身在旷野之中,而是真的就在旷野之中,感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下一刻就要从我的身体中逃离,若不是我还需要它来感受这自然,几乎就要放它而去了。
等我们终于爬上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4.5公里的路,我们走了整整四个小时。

接下来放一大波的花,从华北耧斗菜开始。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激动坏了,后来才发现满山都是,路边,林下,抬头,低头,无处不在,怎么看也没看腻。



小老郑也看呆了。

玄参科四川沟酸浆,黄花不好拍,拍了好几张都过曝了,感谢团长出手,抢救后勉强能看。


湖北大戟的小花挺有意思。

香气袭人的黄瑞香,秦岭植物志上叫祖师麻,是一味中药。山顶开得特别好,太亮不好拍,这是林中拍的。


蔷薇科假升麻,也是没拍细部,看个意思。

粉花绣线菊,在山里算是大路货中的大路货。

湖北蝇子草,颜值高高高。曾经在光头山上看到一片山崖开满,叹为观止。

花荵,可能也见到了小花荵,分不清。花荵科国内很少,原生的就这两种。科长颜值很高。


长得有点像琉璃苣的毛蕊老鹳草。这应该是颜值最高的老鹳草了吧,这么好看的花叫老鹳草也很让我幻灭.


石缝中小巧可爱的球茎虎耳草,看起来很喜欢潮湿阴凉的环境。


海拔升高,快到山顶,乔木变成灌木和竹林。


拐错了路口,直接披荆斩棘。

终于上到山脊,南草北木的南北分水岭。


纪录片《大秦岭》拍得一般性,片头曲我却很喜欢。歌词是唐诗集句,十句用了九个人的诗,占了两句的当然是李白。
终南阴岭秀,【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碧嶂插遥天。【唐•李世民•望终南山】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唐•李白•登太白峰】
秦岭愁回马,【唐•杜甫•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心事两悠然。【唐•白居易•雨夜赠元十八】
行到水穷处,【唐•王维•终南别业】
月出孤舟寒。【唐•岑参•陪群公龙冈寺泛舟】
云横秦岭家何在,【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试登秦岭望秦川。【唐•孟浩然•越中送人归秦中】

除掉以秦岭寄情的,写实的几句,一多半都在写终南山。这也难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唐文化中,终南山实在太重要了。科举制度开始盛行的唐代,位于长安郊外天子脚下的终南山是文人们的最佳去处,进可入世为官,退可隐居山林,更有“终南捷径”,以退隐山林的姿态入朝为官。想做官到李白住在终南山,不想做官的王维逃到终南山,见了皇帝搞砸了一辈子没做成官的孟浩然放归终南山,堪称大唐文化圣地。跟今天的隐居终南山产业其实性质一样,只不过高端得多。别的不说,随便哪个大V拿一篇诗作出来也是百万赞啊。

我们走的这一条路,并未留存大唐文化遗迹,毕竟这只是一条驿道。但在终南山上,确实是能望到长安的。天气不佳,能见度不高,也辨不清方向。我们在山顶遇到几个当地的小哥,热情地给我们指明了长安所在的位置。

望不到长安,插遥天的碧嶂都看不太清。

山顶一边是草甸,另一半有一些灌木,再往南就是悬崖了。无遮无挡,风很大。倒是不冷,就是拍照很麻烦。

南草北木,北边的草甸子上好多花儿。金莲花银莲花过季了,开的稀稀拉拉的。圆穗蓼又还没到盛放的时候。羚羊第一次见到五脉绿绒蒿,我则是去年在太白山见过。等我们再次爬上太白山的时候,满山的五脉绿绒蒿看到我们麻木,不过现下这还是个稀罕物儿。

残存的几枝胭脂花,在大风中真难拍啊

锐果鸢尾,草地上的星光。

初开的大花糙苏。糙苏这名字取得挺好,这花看起来就挺粗糙的。

香青,太阳一照就开了。香青都很精致,仔细看才能发现它的美。

岩石下的假报春。当时不知道是假报春,以为是某种开残了的(我反正都没法定种的)报春,没有仔细拍。

石缝中的秦巴点地梅,非常美的小花。


悬崖危险,离得太远拍不太清楚,还逆光。放一张在别处拍的细节。

南侧的巴山冷杉,紫色的松塔非常漂亮。

拍巴山冷杉时,我身在此处。当时我不觉得危险,现在回看羚羊给我拍的照片,反倒有些后怕。

那阵风着实有点猛,吹得眼睛都疼了,拍了下什么都看不清,比如这模糊的一丛豆科,猜是黄耆属?

在上山的途中,我们遇到一个小伙,看他疲惫的样子,是从翠华山穿越过来的,一问果然是。我们跟他打听了路线,他看我俩磨磨蹭蹭的大中午连山顶都没爬到,直接建议我们放弃。我们当然是耐心听取了他的建议,然后不予理睬咯。按照我们的想法,都爬上山顶了,剩下的都是下山路,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少拍点照片走快点就是。事实证明,我们当时真是图样图森破啊。我们一点没在意时间,在山顶逗留了近一小时,玩够了,下午两点五十分,我们才踏上穿越终南的下半程。
剩下的路程不属于秦楚古道景区的管辖范围,又还没到翠华山景区的辖区,属于野路。路口一个警示牌,企图给我们下马威。

我们全不在意,一往直前,先穿过一小片树林。这时候的天气不好伺候,冲锋衣穿上热,脱了冷,搞得我一路穿穿脱脱好不辛苦。

以为是到下山路,结果还在山脊上走。路边很多黄瑞香开得灿烂,清香四溢。拍是懒得拍了,闻闻味吧。我们还在山的南边,高原草甸。

走了没一会,突然听到一声猪叫,不是笑出猪叫是真的猪叫。眼前赫然出现一只野猪,还带着一只小猪仔。四目?六目?八目?相对,彼此都呆住了。我们没动,猪动,带着小猪仔往山下奔去,顷刻消失在草丛中。事情发生得太快,等野猪消失后我有点懊恼,应该拍张照片的,猪仔身上的条纹很好看。
初次遭遇野兽,既兴奋又紧张。那点兴奋劲儿很快就过去,剩下的只剩下紧张。先是庆幸我们在上猪在下坡,要不它凭着惯性往我们冲过来,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抵挡得出;又担心接下来的路不太平。我不知道羊怎么想,我当时是有点怕,情绪变低落,直到见到第一朵川赤芍才重又振奋起来。

开始下山,北坡的下坡路可真让人绝望啊。密林中全是破碎的石板路,破烂的石头,风化的砂石,湿滑崎岖,一边走,小石头一边跟着我们滚。这样的路应该很适合山羊,可惜不适合羚羊。

走过一片密林,以为前面会是好路,结果又是一片密林,这下算是体会到了唐太宗写的“叠松朝若夜”的感觉,虽然头顶不尽然是松树。

只有路边的花花草草能给我们以安慰。百合科的管花鹿药。

再一种铁线莲。

灯台树,山茱萸科。

南蛇藤。为毛啊卫矛啊。


这个季节是荚蒾的青春期。

当然最多是还是各种溲疏和山梅花,一路开得如火如荼。风吹过,落花如雪。五瓣各种溲疏属,很多种不一样的,都没时间一一拍摄了。


四瓣山梅花属,个人感觉山梅花比溲疏要秀丽一些(明明白色看起来也差不多啊)。



猜我拍的是山梅花还是溲疏。

一架粉色花朵,,隔着一丛深草,娇美动人。我俩都不敢离开正路,只能远远草率地拍两张,又没有长焦。后来在山下看到类似的花,已经谢了,不确定是不是同一种。直到前几天整理照片,把这张张又模糊又过曝的照片好好调了一下,才认出这是中华绣线梅。


盛放时非常好看,没好好拍可惜了。试问如果再来一次我能拍好它吗?恐怕我还是不敢跨进那丛深及大腿的长草。如此一想也就释然。在中志上借用一张照片(作者朱仁斌)。

时间慢慢过去,我们不知道还有多远,也不知道还要走多久,只觉得脚下的烂路根本没有尽头。身处密林之中,感觉天色比实际上要晚许多,明明是夏至前后的西北啊,该是八点才天黑的,怎么四点多就觉得天昏地暗了呢。
专程来秦岭爬山的我们,自以为体力尚可,尤其是对自己的耐力比较自信,在第一程的第一天就差点走崩溃了。也只能一步步走下去,反正也别无他法。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感觉比这段时间长得多),五点钟,我们走到了整整齐齐的台阶上,进入翠华山景区了。我平时爬山最讨厌台阶,这一次踏上台阶却怀着感恩的心,果然幸福是个比较级。心里无比轻松,脚步也仿佛轻快了许多(并没有)。要是早知道到这样陡峭的台阶路我们还要走一个小时,我肯定不会笑得这么早。

有心情继续拍花了。芸香科的白鲜。

某绣球。

超级大朵的金丝桃。翻遍中国植物志,觉得跟金丝桃属的新拟存疑种岐山金丝桃最像。中志说:“根据N. Robson的意见(私人通信)应放入黄海棠组Sect. Roscyna(Spach)R.Keller中,它们两者位于大叶金丝桃H. prattii Hemsl. 和突脉金丝桃H.przewa lskii Maxim。之间,但我们未见标本,暂志于此。”
我比对了黄海棠组的大萼金丝桃、大叶金丝桃和突脉金丝桃,觉得我们所见的这种还是最接近岐山金丝桃。当时真应该采个标本啊,说不定还能为植物界做点贡献。
当然,更大可能是我根本就搞错了,毕竟我是个不求甚解的人啊。若有那位大神不巧看到这里,烦请为我解惑。

伴着董英俊的电话,我们踩上了公路的沥青路面,整个人都松懈下来,终于到了。董英俊在公园大门等着我们,在滑雪场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噩耗:此地离大门口还有十一公里,公园交通车早已收班。我俩这时其实倒不是特别累,只是走路腿都不会打弯了,大概是台阶下得太多,只是凭着惯性一步一步往前走。在我们前方有一个身穿彩衣的姐姐,我们觉得她走得也不快啊,应该很快就能赶上她,结果她离我们是越来越远,若不是我们脚步太沉重,真要怀疑她是山中狐仙。
彻底放弃,派出搭车小福星羚羊在路边拦车,第二辆就成功了,一位来自咸阳的小伙爽快的带上我们俩,听说我们是从柞水走过来的,惊讶地张大嘴巴。这一刻,不得不说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最后,附上“六只脚”记录的GPS轨迹。略有不准,出发一段时间才开始记录,最后又坐了一段车,实际只有23k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