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以后,慢慢爱上了旅行,几年下来也走过不少地方。你若问我哪儿最好,可能需要思考,亚丁的山,九寨的水,厦门的海,宁夏的沙漠,或是呼伦贝尔的草原。
但若问我哪段旅行最特别,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2012年十一,骑行二连的旅程,那是一段关于青春的记忆……


骑行,是一场艰难的考验,专业驴友通常会在开始骑行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专业的装备,包括足够的金钱,也包括充足的时间……对我而言,骑行是一场意志的修行。倘若购置一套过万的装备,一路上吃得好睡得好,不用为了规划好的路线而赶路,那么骑行似乎也就失去了它该有的味道……没钱的穷学生,对骑行不甚了解,也是由于这样的“不专业”,才使得这样的骑行更有意义。


《七十七天》热映,第一时间跑到电影院,想借着这部电影重拾自己的骑行记忆,之后又迫不及待的将原作《北方下的空地》一口气读完,赞叹作者的魄力和胆识之外,更促使了这篇游记的诞生。


整理这篇游记时,不经意间眼眶湿润了好几次。
翻越八达岭的痛苦,差点分道扬镳;夜行下坡路,飞速体验极度刺激的“天外飞仙”;穿过60公里的连续上下坡,颠过20公里的“越野路”;逆风穿行在看似不太坡的草原上,真有种想死的冲动……
中秋,加油站前席地而坐,馒头就榨菜;被大雨追着跑,避雨的屋檐下放声大笑;半夜睡觉,膝盖疼到不敢翻身,屁股磨得不敢落座;帐篷里过夜,半夜冻得打颤,直到冻醒……


但是……
没有这些,就不会看见最美的星空,那一晚我才知道什么是“星空”,才明白为什么说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没有这些,就不会确切体会“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情景!
没有这些,就不会感受到草原的怪脾气,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电闪雷鸣,此刻雷雨在左,彼时闪电在右!
没有这些,就不会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哪怕是一碗没有任何佐料的素面,极其简陋的住宿,或是一把蚕豆、一盆水果,雪中送炭的感觉总会让人倍感温暖!
没有这些,就不会理解绝境逢生时是怎样欣喜若狂!


那一年最欣赏的一句话: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每人350元的经费,5天半负重骑行670公里……
转瞬,已五年光景,虽然还谈不上老,却已不再年少,庆幸当年的选择,感谢同行的伙伴。
恐怕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这样的勇气踏上同样的路……

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
暑假,周志杰用了33天从北京骑回了云南老家,假期回来就一直给我们吹牛逼,讲他一路的各种经历,听的我们几个好奇又向往。眼看就到十一假期,竟然听着这么带劲,干脆走起!
先得研究去哪,算了算时间,一共7天,留一天坐车回来,可以骑6天,平均一天120公里,可以骑6-700公里左右,这个距离从北京出发刚好能到最近的国境边界——二连浩特,与外蒙交界,刚好赶上十一国庆节这个特殊的节点,去边界看看也蛮有意义,妥了!那目的地就定了。
接着就是筹备装备了,上学那会儿,钱还是很重要的东西,能省就省,所以,除了一身衣服,所有装备包括车、防潮垫、骑行头盔、手套、帐篷、相机,都是借来的……原计划打算扎营露宿,每个人借了一个帐篷,全程背着,也没装后托架,后来回想背帐篷算是一个败笔,每个人负重10多公斤,如果没有帐篷,一路应该会轻松不少吧……这趟骑行说来那是相当不专业,从装备应该就看得出来了,我们还背了电饭锅和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