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们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 不是财物,

不是经历,

不是宗教信仰,

是品德”

“你觉得Good morning和Good night有什么意义?

—— 代表我用最大的善意过了这一天,

做过的所有事都是美好的,

才能发自内心说出问候”

这些话来自马哈根达杨僧院里,一个23岁的少年。

原本只是慕名去拍摄千人僧饭的我们,最后印在记忆里的,却是一早没有游客的院子里,撒在碑文上的阳光,隐约传出的诵经声,还有主动问候我们然后聊了很久的僧人。

对缅甸的印象,就如同这些眼神干净的少年。质朴、纯粹、善良、对外来世界充满好奇,但对自己的生活和信念毫不动摇。

我曾想当然的认为,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这里的人民应该或多或少的对生活感到不满,至少流露出疲惫和不甘。然而一路走来,感受到最多的竟是平静和幸福。他们常常让我自惭形秽,相比起来我拥有的那么多,可想要的总是更多。

在缅甸的八天里,总会被不经意间的善待触动。所以旅途中记忆最深的瞬间,往往不在那些出彩的照片里。它们藏在图片背后,每个故事都细微动人。

乌本桥下,王先生走进草丛深处拍照,我背着包站在河边等他。

旁边是一座简陋的木屋,没有完整的墙壁和房顶,看起来几乎无法住人。门口烧着杂草,一位大爷进进出出的忙碌着。我怕打扰到他,刻意站的有些距离。王先生拍的入神,大爷看我等了许久,走进屋里搬出一把椅子放在我身旁,没有多说话,继续进屋劳作了。

那个傍晚,对我来说最美的不是著名的乌本桥日落,而是破旧小屋旁的一把木椅。

蒲甘的佛塔外,我们因为要拍照放了一点钱在募捐箱。

拍照的间隙,当地人让我坐在旁边搭起的草席上乘凉。席子上还坐着一个年纪稍大的僧人,他不会英语没办法对话,却连忙倒茶给我,又捧出自己做的炸花生和拌菜,比划着让我尝尝。

这么大的热情和善意,跟我们刚刚随手找出的只够买瓶水的零钱,完全没有任何对等性啊。

又一天日出,我们站在河边翻看相机,一个黝黑壮实的当地男人走过来搭话。原来他是附近的渔夫,想趁着日出表演撒网给我们拍摄。问过价格觉得合理,便同意了。他很开心,匆忙准备好装备划船进了河中央。

因为每次撒网只有一两秒,抓拍到满意的照片很困难,他就一次次把渔网捞上来整理好重新抛撒。

重复了大约三四次左右,我们不忍再继续,就说拍好了请他上岸。可他坚持又继续了两三次,直到我们连声说perfect才肯结束,然后全身沾满泥水走上岸,乐呵呵一脸自豪地把渔网给我看。

我们这才发现,为了抛撒方便,渔网的边缘全部坠着石头,少说几十斤重,以我的臂力甚至根本无法提起。难以想象每次撒出再收回需要多少体力,而他明明可以节省时间和力气早点收工拿钱的啊。

这样的民风加上浓郁的佛教文化和未经过多雕琢的景色,让我在缅甸常常出现时空穿越的错觉。好像回到几十年前,人们都只是为了生计和信仰朴素单纯的忙碌着,没有太多欲望,却又满怀希望。

所以即使一下飞机浓郁的香料味伴着燥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即使每天睡眠不足顶着黑眼圈赶日出,即使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泥土路上满身满脸全是灰尘,即使城际交通不便只能选择过夜大巴一路颠簸…我依然对这个国家充满好感和敬意。它有一种力量,让我无论何时想起,都觉得切实而温暖。

——“这就是缅甸,不同于你所知道的其他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