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也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它分别广泛,广东、江西、福建,甚至是香港、台湾都能看到其踪迹。古时,中原人因逃避战乱而南迁,最后定居于南方等地,便自称为“客”,意为客居他乡,“客家人”的称谓便由此而来,而围屋便是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态下的产物。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为防御外敌和野兽,他们聚族而居,并建造了营垒式住宅,一间围屋里至少有数十个房间,并配有水井、猪圈、鸡窝、仓库等生活设施,有的更设有戏台,在如此的氛围下,客家人才有安居乐业之感。

梅州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中心,据统计,当地的客家围屋多达2万多座,大埔的花萼楼、南口镇的南华又庐和丙村镇的仁厚温公祠都是当地比较著名的围屋,但是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如果想感受一下围屋的氛围,一些隐藏在市中心的围屋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对比圈起来的景点,这些地方更接地气,更原汁原味。在我住的迪雅酒店对面,就有一家小围屋,半月圆型的建筑布局使它与众不同。

毕竟不是景点,而且里面还有人住,第一次“擅闯民居”,实在有点冒犯,主人家看到我们的到来,不但没有介意,还十分的高兴,她表示,客家人都是好客的,让我们随便参观。

阿姨说,这里的房间有四十多个,每一户人都是同一个姓氏,大多数人都已经搬走了,但每逢节日才会回来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