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 意大利 ,
酒店里入住的旅行团多了,
而且多是 中国 人。
其实整个行程的很多景点,
见到的游客大半都是 中国 人
.......
中国 人占领世界的节奏啊。
我们仨每人加了40欧,
参加 佛罗伦萨 的半日自费项目。
佛罗伦萨 是 欧洲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是艺术之都。
必须一去啊,
虽然我是粗人。
佛罗伦萨 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它既是 意大利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也是 欧洲 文化的发源地。
它位于阿尔诺河谷的一块平川上,
四周环抱以丘陵。
佛罗伦萨 的旧译名是“翡冷翠”,
比如 徐志摩的《翡冷翠一夜》
说的也就是 佛罗伦萨 。
伟大诗人但丁就出生在这里。
至今, 佛罗伦萨 仍保存着但丁的故居。
被称作文艺复兴艺坛“三杰”的
达· 芬奇 、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在1506年聚会于 佛罗伦萨 ,
成为艺术史上的千古美谈。
——百度百科
↑ 维琪奥王宫,
王宫前是佛罗伦斯最热闹的西纽利亚广场.
达到的这天是年三十除夕夜,
北京 时间下午16点。
在 意大利 只是上午9点,
时差7小时
太阳刚升起来不久。
这次旅游,
感触最多便是这些布满历史痕迹的花岗岩建筑,
可能我喜欢逛鬼市,
喜欢天光墟,
喜欢有岁月的旧东西,
所以对这些有力量的历史建筑移不开眼。
佛罗伦萨 比 巴黎 的建筑更具这种历史感
市政广场,
佛罗伦萨 地标之一。
有露天雕塑博物馆的美誉,
也是该城数个世纪以来政治生活中心,
广场上坐落着维琪奥宫(旧宫)、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大卫》的复制品
以及海神喷泉。
市政广场是开放式的,
周围环绕着乌菲兹美术馆、
佣兵凉亭和众多的咖啡厅、酒吧。
《大卫》雕像,复制品。
米开朗基罗。
为什么 欧洲 很多雕像都不穿衣服?
有一种说法,
是说文艺复行时期,
人们提倡人性美,反对神学。
因为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大自然最完美的造化 ,
追溯到公元前的古 希腊 ,
大家都穿长袍,
因袍子捆绑的方式,
身体经常会不经意的裸露,
而自然的人体之美并不羞耻,
都是受人崇尚的。
文艺复兴时期,
米开朗基罗等大师,
也开始复兴起这种古 希腊 的人体美,
所以裸体雕塑流行了起来。
这只是说法之一。
百花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天主教 佛罗伦萨 总教区的主教堂,
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教堂。
它是 佛罗伦萨 的标志,
也是 佛罗伦萨 市内最高的建筑。
教堂建筑群由主教堂、
钟楼和洗礼堂构成,
不仅规模宏大,
更是整个文艺复兴初期的代表性建筑。
教堂圆穹顶的画,
《末日审判》
回来后,
翻看一本 欧洲 艺术史的书,
书中雕塑的章节,
百花教堂洗礼堂的这扇门,
下了重笔墨来描述。
这座门是由雕塑家洛伦佐.吉贝尔蒂在
1424 年至1452年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完成 。
一共有10幅浮雕图,
讲述的是《圣经.旧约》的故事。
↑就是上图,没有拍照,网上找的。
在大家吃年夜饭的17点左右,
我们也进入一家甜品店,
这里还是上午10点,
刚开门营业。
水牛提醒我,
去 佛罗伦萨 一定要试试Gelato,
意大利 的冰激凌。
——————————
Gelato是著名的 意大利 食品,
举世闻名,
被奉为冰淇淋的经典。
不同于常接触的“软质冰淇淋”和“美式冰淇淋”,
Gelato传统家庭手工作坊模式、
随制作者性格与心情任意调配的原料比例,
让每一个Gelato都饱含了个性的态度。
Gelato的制作完全遵循自然原则,
所有选料均为时令水果、
天然坚果、奶、蛋等,
甚至除了原料本身含水外制作过程不再加一滴水。
因此,Gelato入口后,
绵延松软的口感、
新鲜且层次鲜明的味觉体验,
感动各年龄层的视觉及味觉。
——百度百科
曾帮贝太厨房采访过一家 广州 的Gelato店,
雪糕筒装着的,
一个球30元人民币。
我一时头热,
就点了3个Gelato,
三个人嘛......
忘了爸爸不能吃甜食,
也忘了老妈吃不了冻品。
希望我一个人可以干掉3个球吧。
端上来我傻眼了.......
我们全部傻眼了。
为啥不看看个头再下单呢......
其实以前我是不吃雪糕的,
看到雪糕就想呕,
后来慢慢接受,
现在面对三个Gelato也挺想呕。
爸妈说,快去门口看看,
有没有团友经过,
给她们吃。
虽然没吃过,
但这怎么好意思给人呢。
只是,吃不完,
对店主我们也很不好意思,
上图是我们剩下的......
不是不好吃,
只是我们仨都不是吃雪糕的料。
(天天看到这里,
大笑:你们太糟蹋了)
太甜了。
基本是我一个人埋头干,
也只能消灭到这样的状态。
还好有咖啡压压惊,
加小费买单30欧。
在 佛罗伦萨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
这里的市徽是鸢尾花↓
开始并不知道,
在很多街头的店面看到这个logo,
旗帜,招牌,路标.....
多种形式的存在,
还有在这家咖啡厅的纸巾上也有。
查了一下,
哦, 佛罗伦萨 市徽啊。
这么多的强化性标志,
是政府行为,
还是商户对自己城市自发的喜爱呢。
总之感觉真的很好。
年三十的团餐......
Gelato吃多了,
吃不下
其实还是中午,
吃完出发 罗马 。
一路南下,
路过 博洛尼亚 。
一片南国风光。
但其实 罗马 的纬度和 沈阳 差不多。
都是北纬41°啊,
但气温差得不是一两度。
我们到 罗马 那天气温6°~15°,
同时 沈阳 -15°~-1°
相差15度左右。
哪位地理学家能给大家上上课?
下午16点到达 罗马 ,
国内已经23点开始倒计时准备放烟花了。
↑ 还好能赶在最后一线夕阳时到达 梵蒂冈 。
这就是 圣彼得 大教堂,
圣彼得 大教堂正前可容纳50万人的露天广场
就是闻名世界的 圣彼得 广场 ↓
建于1667年,
“ 梵蒂冈 ”
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也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四面都与 意大利 罗马 接壤,
故称“国 中国 ”。
同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以教皇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
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国土面积0.44平方公里,
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
梵蒂冈 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职人员,
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
以及著名的 瑞士 卫队
(一支专门为教宗服务的志愿禁卫队)。
2011年,
梵蒂冈 人口统计数据显示,
该国现仅有32名女性公民,
540名男性公民。
——百度百科
整个 欧洲 游,
唯一需要排长龙的地方,
不过非常快。
这么长也大概10分钟就可以到安检口。
广场四周的柱廊,
由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 卡拉 式柱子支撑,
上方分列着140尊圣徒雕像。
他们都是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
就是这个安检的地方,
和飞机安检差不多,
只是不用脱鞋罢了,
外套都要脱。
另外,
不可以带刀具等等,
三脚架也不可以,
感谢导游在外面帮我保管脚架。
过了安检口,
经过这些廊柱,
就能到达 圣彼得 大教堂。
圣彼得 教堂前的大广场
进入教堂,
像是被施了定身术。
震撼!
圣伯多禄大教堂(St.Peter's Basilica),
又称 圣彼得 大教堂、
梵蒂冈 大殿。
由米开朗基罗设计,
是位于 梵蒂冈 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
建于1506年至1626年,
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
作为最杰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总面积2.3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高45.4米,
长约211米,
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
教堂中央是直径42米的穹窿,
顶高约138米。
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
一是米开朗基罗24岁时雕塑作品《圣母哀痛》(上图↑)。
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
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手。
这里所表现的圣母痛苦状与米开朗基罗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
二是贝尔尼尼的雕制的青铜华盖(下图↓)。
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
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
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
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伯多禄的坟墓,
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
面对东升的旭日,
当著朝圣者举行弥撒;
三是圣伯多禄宝座(下图↓ 华盖后面),
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
宝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
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
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
传说这把木椅是圣伯多禄的真正御座,
後经考证为加 洛林 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
——百度百科
我们只是路过的观光者,
没有具体的信仰,
但也满心虔诚,
秉着气,
生怕呼吸重一点就会惊扰这份神圣与庄严。
在 梵蒂冈 大教堂,
我们跨了 中国 农历的新年,
大年初一了。
教堂出来,
华灯初上,
好了,
我们要去 意大利 罗马 了。
哈,柱子后面便是。
14mm iso100 10/f 5s
这个角度挺好的,
只是这对情侣我等了很久,
大约5-10分钟吧,
都没有要散开的意思。
不好意思了......
5秒曝光,
还那么清晰,
情到浓时。
真浪漫啊,
我都不好意思PS掉
14mm iso100 10/f 5s
罗马 斗兽场( 意大利 语:Colosseo),
亦译作 罗马 大角斗场、
罗马 竞技场、
罗马 圆形竞技场、
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
建于公元72-82年间,
是古 罗马 文明的象征。
遗址位于 意大利 首都 罗马 市中心,
它在 威尼斯 广场的南面,
古 罗马 市场附近。
罗马 凯旋门位于 意大利 米兰 市古城堡旁。
1807年为纪念拿破仑征服而建,
门高25米,
顶上矗立两武士青铜古兵车铸像。
1826年,
米兰 统治者弗朗西斯科将它改名为“ 和平 门”。
行走在夜幕下的 罗马 街头,
最后一晚,
我们的行程就结束了。
好充实的行程,
但怎么觉得刚开始就结束了呢
不管什么风格的古建筑,
只要用到这些 大理 石花岗石,
就会觉得非常美。
永恒而稳固的美。
哈哈,有一家宽窄巷子
这次 欧洲 游,
偶尔会为我们国家的艺术文化史抱点遗憾,
因为传承和保留下来的不多。
包括历史建筑。
网上查找了资料,
关于古时候 欧洲 建筑多用石头,
中国 建筑多用木头的原因。
觉得说得也挺好:
简要言之,
老一些的观点认为是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东西方建筑材料的差别,
进而影响到对于不同材料的加工技术。
现在一般认为是不同文明的主观选择,
即西方为了体现神的永恒崇高而采用石材修建纪念性强的、
高大的建筑;
而 中国 的建筑思想一直以人本与适用为主,
且没有如西方那样的能够与统治者抗衡的对“神”
的信仰来支持那么规模庞大的纪念性建筑的修建。
——知乎网友
总之,旅游真好,
能见识很多东西,
不坐井观天。
我们的年夜饭,
团餐,
老板加了红酒,
然而,
大家好像对喝酒不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