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彩虹农场的“农场主”小丽,是去参观她的小院。这个曾经做首饰珠宝设计的 北京 妹子黝黑精神的模样,已然和 云南 的气候土壤“深度融合”。小院子经过她一番打理,意趣十足。她会像 东南亚 人一样在二楼的 天台 上挂上竹席晒太阳,在家中的小院子里做私房菜招待朋友。一楼是一间工作室,大大小小的盒子里装满了各式天然食材。

△ 小丽自己收拾的小院

一回小丽发朋友圈说,今天农场免费采韭菜和蒜,正好这是Harry最爱的两样食材。傍晚我们便开车到了她的彩虹农场。我们也带了蜂蜜去,我说这叫物物交换,不能白拿。

△ 因为下雨已预先采好的韭菜

到访时,已有几位外国朋友围坐着聊天,他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关于“天然”。

她说农民们习惯了给庄稼施化肥打农药,因为胡萝卜不直不好卖,大蒜不大没人要。而她不做那些让粮食种植的更快,个头长的更大的事情。长在她园子里的植物不受任何干涉,自在的埋没在杂草间,肆意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如果不是她本人,都难以从她的田野里找出需要的食材。

Harry随手从窗台抓了一把蒜。她种的独苗蒜,小小的个头,冲劲十足。Harry一口下去,看他的表情就知道有多给力。

当我问道,自己从零开始做农场需要跟师傅学习吗?她说这些她从没向什么老师学过,都是自己反复试错得到的经验。“每个地方适合种的东西都不一样,山的南面北面,海的东面西面,因地制宜。都要自己摸索出来,没有人能教的了。”

△ 小丽和她的小木屋

前一日我正痴迷的看着《人类简史》中一些令人惊奇的观点:农耕的本质是为了提高种植效率,一劳永逸的获得更多的食物,减少采集狩猎的风险。而结果却是滋生了人类无限的欲望,生产了更多的粮食,膨胀的人口,供给不足的营养,饿死的幼儿。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是吃的比过去更差了,生活却并没有变得容易些。简单来说就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并无关联。”

而小丽,让我想到的正是那些农耕时代前的采集者,她不追求先进农耕技术,不急于收获。她保护着庄稼让它们像野生植物一样自然生长,她,只是采集而已。

△ 下地干活酣畅淋漓

小丽的日常就是每天早晨开着面包车去送货,傍晚回到木屋里点蜡烛看书。时而和朋友聚个会。没有莫名而来的压力,生活简单而又丰富。

那个傍晚,我们边喝茶边对着小窗发呆,看远处古城的灯渐渐亮起。雨嘀嘀嗒嗒的落在木屋屋顶上,就好像在我们的车里一样,能听到一种令人平静的鼓点旋律。

她在屋里撑了把遮阳大伞,我起初还以为是装饰,这一下雨,雨滴就从伞顶上滑落下来,滴进已经摆放好的水桶。小丽笑道:“你看我们屋子多原始。”

△ 我们在农场木屋里听雨喝茶

天色渐晚,农场的地平线上远远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那是古城的方向。

“我很喜欢这个低低的窗诶,像在霍比特人的小木屋里。”

“我造木屋的时候特地把这边的屋檐搭的这么低~”

……

我们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我想,她和 大理 的羁绊就藏在,她描述苍山早晨因为湿气凝聚而折射出小小彩虹的表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