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德江!因此,来到德江,一定要看一场傩戏。傩文化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前来。要了解德江的傩戏,就必须到稳坪镇铁坑村的傩文化馆,观看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德江傩戏,这是一次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认识贵州、认识德江的好机会。

从县城驱车约一小时多一点,抵达铁坑村稳坪镇,广场上的种种傩文化元素,已深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傩戏是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戏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行于贵州、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陕西、河北等省。傩戏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名称也不一,如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关索戏等。

傩戏的演出形式很特别,它的表演大多戴面具。早期的傩戏角色,便是靠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面具是傩戏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

傩戏面具多为木质,也有丝质,所绘花纹及色彩,各地大同小异。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傩戏的面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的纹面,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增加了自我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对疫鬼增加了威摄力,又给人审美感受,增添了娱人功能。很明显我们对这生动的傩面具颇感兴趣,感觉每一个面具都是表情包呀,所以都争相合影!

如果你喜欢人文的话,傩面具的制作过程也很值得探究。傩面具以柏杨和酸枣等木料为原料,制坯是雕刻面具工作的开始,面具雕刻分粗雕和细雕两道工序。粗雕是按照坯料所描的人物五官和头饰位置,雕成立体图形,以确定各部位的大小和具体形象。细雕是将各部位进行认真刻画,有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刀法上有凿、镂、剔、剜、划、挑、戳、刻、铲、钻、拓、削等。面具雕刻好以后,先用粗砂布打磨,再用细纱布打磨各细致部位。对新雕成的面具要刷上底灰,防治油漆浸入木料中,又能增加色彩的鲜艳度。

傩戏的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接下来,我们要开始欣赏生动的傩戏了!

傩戏被称为 “中国戏剧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所以,我们来了解一下傩戏的起源。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时被称为“傩”。

从中国古代商周时起,就把祭祀神灵作为重要的活动。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是民众渴望驱逐苦难,追求幸福生活最朴素的表达。国家要祭,民间也要祭。如日月星辰、风师雨师、五岳山林、上帝社稷都要祭。这种祭祀的方式之一,就称为“傩”。并且国家有大傩,民间有乡人傩。在祭祀的仪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礼乐,这种歌舞也就是傩舞。傩在民间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丰富了表演,向傩戏转化,而这种傩戏就是最原始的戏曲。

傩戏班称“坛”,班主称“坛主”或“掌坛师”。一个傩坛约8至10人不等,常有严格的班规。傩戏的传承主要是目耳相授,而且要举行拜现师仪式,学徒期满后,必须要有较好的表演才能与惊人的记忆力的弟子才能“度职”升为“掌坛”。史载"无傩不成村",傩戏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

傩戏的演出剧目不多,内容也较为简单,大都与宗教和驱疫纳福有关。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请神的需要出发,二是从娱神娱人的需要出发,扮演一些与请神法事无关的剧目。

傩戏的演出形式与其他戏曲不同,它与冲傩等宗教活动融为一体。傩戏的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目。迷信的乡人遇上一病两痛、三灾六难,以为是鬼神作祟,便请求神灵庇护,并许下傩愿。一旦到了还傩愿的时候,还要备好香纸、法器和祭献的用品。清末傩戏班子,边做法事,边演傩戏。

傩戏一般在愿主家的堂屋演出,背面祭着神像,三面向观众,时空虚拟。傩戏班子里的演员也兼法事主持,他们既能唱、又能舞,还会“判卦”、“绘符”、“念咒”等法事技能。傩戏班多以“坛门”组合,艺人一般以作法事开始,以唱《盘洞》戏为结束。

傩戏音乐比较丰富,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宗教音乐、说唱和戏曲音乐。民间歌曲是傩戏音乐的基础,包括山歌、小调、叙事歌曲、劳动歌曲等。民间歌舞将古代文化的层面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曲调多属分节歌体的上下句结构,段与段之间用打击乐过渡,歌唱以一唱众和为主。宗教音乐多是佛曲和道曲,旋律简单,以口语性和吟诵性为主要特征,说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说唱戏曲通常在说唱中加入对唱和帮腔,台上台下应和。戏曲部分可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其的影响。随着剧目的丰富,唱腔的戏剧性增强,表现力加大,还吸收融汇了一些兄弟戏曲剧种的声腔音乐,角色唱腔已呈雏形,初步形成了不同的行当唱腔和相对稳定的基本曲调。

傩戏中常用的乐器是小锣、中锣、钹小钗、鼓、师刀、牛角和其他一些特有的地方性特色乐器。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大类组成,正腔类唱腔粗犷朴实,小调类欢快流畅,民歌风味浓。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等。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接腔,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傩的表演者古称巫觋、祭师,被视为沟通神鬼与常人的“通灵”者,表演时装扮上各种服饰面具,模仿与扮演神鬼的动作形神,借神鬼之名以驱鬼逐疫,祈福求愿。

傩戏在人物的塑造上借助面具来烘托,即木雕面具和兽皮面具。脸谱造型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根据不同的人物选取不同的兽皮。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

傩戏中也有傩技表演,如喷水画符、捞油锅、捧炽石、滚榨刺、过火炕、过火海 、跺火砖、吞火吐火、咬铧口、踩刀梯等。傩戏演员多是巫师出身,剧目又多是宗教色彩,其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如台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诀”,以及柳巾、师刀、师棍等特种道具的运用等。

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有两个系列,三个层次。贵州傩戏具有民族多、品种多、层次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德江土家族傩堂戏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傩的一种,它源于古时傩仪。明代中期,德江傩堂戏已发育成熟,在民间占有了生存空间和价值。如今,德江傩堂戏已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戏种。

傩戏是傩堂戏的主体部份,有正戏和插戏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戏十六支。除傩戏之外,一般还要进行傩技(土家人称绝活)表演,项目由主家与坛班约定。在举行傩事活动前,土家族老师都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所以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傩坛布置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

傩堂戏的演出一般是在需要冲傩还愿的人家堂屋里进行。傩堂戏的面具大多用白杨或柳木制作。白杨木质轻而不易开裂,质地细腻,其雕刻粗犷中不乏细腻,古朴中不乏韵味。

傩堂戏有半堂戏和全堂戏之分,半堂戏用其12个面具,全堂戏用24个面具。傩堂戏中的面具的角色主要有唐氏太婆、先锋小姐、歪嘴秦童、土地灵官、关帝圣君、开山莽将、幺儿媳妇等。

傩堂戏的道具常用的有令旗、牛角、师刀、牌带、令牌、神鞭、神棍、宝剑、卦子、木鱼、神鼓等,它们的大小、尺寸、图案、质地都有严格规定,有其象征意义,其来历大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傩堂戏的服饰古朴简单,只有头扎、法衣、法裙三种。头扎实际上就是土老师所带的头冠,法衣是执行法事的礼服。法裙多为八幅罗裙,主要用于起舞、走动。

傩堂戏的音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幽默风趣,多姿多彩。由于傩堂戏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的不同,其韵可分为祭祀性音乐、正戏音乐和插戏音乐。

从总体上讲,德江傩戏以完整的傩仪和傩戏、傩技构成酬神、娱人活动系列。至今保存有完整的22道法事,24场正戏,另还有插戏以及全套面具,上刀山(刀梯)、下火海(踩红铧捞油锅)等傩技和完整的神案,这些都为研究傩戏傩文化提供了原始的、完整的珍贵材料。

1993年3月,德江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傩戏之乡”。2003年初,中国傩戏经中国艺术院推荐,由亚太文化中心专家评审确定,傩戏被正式列入亚太文化中心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末,德江傩堂戏被中国文化部列入50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如今,中国傩戏之乡德江,已经申报成功。这一趟的德江之旅,能对傩戏做此番了解,真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