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将树枝放树立在山缝之间的做法,是道教的一种文化,祈求家人身体健康的一种方式。
自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对这种古村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好感。尽管他没有大山大川那么有魄力,但它历史文化的沉淀使它更加有魅力。
塔尔坡,没有华丽的外表,它拥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相传因老子李耳云游天下曾下榻于此地而得名,原名为:榻耳坡。后世道家闻名而至,并和当地山民结邻而居,渐成村落。
整个村庄,所有院落均是依山而建,以石而建:石路,蜿蜒曲折,石块错落相间,碎石凹凸有致;石阶,方正有序,或长或短,或高或低,依势而铺;石墙,或片石层层叠叠如千层烙饼,或块石相错相间如城墙般厚实;石屋,石窑,石地面;石臼,石磨,石器具;石崖,石洞,石塄等等,在这里丝毫不见一块砖的踪影。
刚走进走入古村,迎面而来的就是厚重的土石块建筑,整体建筑都是非常低矮的,家家户户间都在屋檐上挂上了红灯笼,两者相得益彰既有历史的韵味又有温馨的生活氛围,这点还真的是符合北方生活方式的表现。
这里与陕北高原那种,整整齐齐的一排一排窑洞,或者两户人家相距很远。在这里就是看好了位置就开始卷窑洞,建房子,建院子。
现在村庄上的原始居民,大部分人都在景区上班我,居住在山脚下,现在只有极少数的老人生活在这里。虽然古村现在少了些炊烟的袅袅,少了些鸡鸣狗叫,少了些生机,但不管从哪个角落来看依旧可以看出古村的韵味和历史所在。
村子里古树就是最好的见证者,其中有一棵隋槐四棵唐槐,元代的皂角树,千年金钱树(栾树)。千年古槐静静的伫立在门口,诉说着这处古村的古老
现如今的塔尔坡可能少了些生机,但依旧还是继续继承着当地的民俗、民风,在这里依旧可以让你感受到那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婚丧嫁娶的古朴生活。这里的每一处院子,这是一部现代版的历史教科书。
径直走进“村长家”,村长早已离开,现在可以说是一处小小的博物馆,里面记录着古村的古历史和民俗民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切农具和厨具以及所有的生活用品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的,甚至有些用品现在的一些小朋友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不经意间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拐角就走了进去,没想到一出精彩的皮影戏正式开始,顺势就坐了下来。这是一场猪八戒背媳妇儿的桥段,耳能熟祥的一段精彩戏份,但还是第一次看到用皮影来演绎的。
在我的童年里没有皮影的存在,第一次切身的看到这个东西活灵活现。
在这里除了皮影戏还有织布纺线、打铁等民间传统工艺。
传统文化,民间传统工艺在这里世世代代的传承,也使得我们在高楼林立的世界寻求不一样的宁静。
村中的小道,多铺着青石板,曲折蜿蜒,窄窄的,从这家仄向那家,如经络图中那不规则的脉线。
不知不觉地,移步到了一个院落的门口,原来这是一家一家颇有品味的窑洞茶舍,名曰:山泉野茶。
云丘山生态环境极佳,森林覆盖率极高,动植物品种多达2700多种,有着吃不完的野生中草药、野菜、原生态养生茶。俗话说,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砖茶紧压茶,也不及云丘的养生茶。
这家茶院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泡茶用的是云丘山常年不绝、一等水质的神泉水。
山里绿色原生态的茶叶,加上神泉水,怎能品鉴不出大山里人的生活百态!
在塔尔坡还有两个院落是必须要去的,那就是婚俗院落和花馍坊。还有必看的演出就是腰鼓戏。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婚俗,一个地区同样也有一个地区的婚俗,婚俗文化是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部分,它所包含与显露的文化意蕴,往往可以让我们追溯到遥远的过去。
清末民国以来,男女婚姻的民俗一直沿袭下来,“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婚姻模式,成为亘古不变的婚姻模式,定、聘、嫁、娶沿袭着古“六礼”程序,所谓的“六礼”,即:问名、订婚、换帖、通辰、纳聘、迎亲。此俗在云丘山民间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在该婚俗院里还能看到夫妻生活、孝道家风、生育子嗣在乡土文化中的表现。大红灯笼高高挂,囍字贴满了门上和窗户上,喜气的氛围满满。
在这里可以坐上花轿当半天的新娘子,轿夫们将花轿左右摇晃,在加上各种乐器的伴奏,瞬间感觉不一样了。仿佛一下子把你带到了当时的那种场景。
在这里结婚的时候还会做花馍馍,专门结婚用的那种,为什么要特别之处是结婚专用的呢。
是因为这里的花馍馍分很多种,大致可分为三种:节气馍、红白事过事馍和日常食用馍。
花馍也叫礼馍,很少使用色彩元素,这都源于远祖时期对先灵的敬仰,这也成为与其他地区花馍的最大区别。
在这里听听花馍的这些讲究,欣赏各个造型的花馍,也可以学习亲手制作花馍,感受花馍文化的另一种魅力。
这种馍馍在我们山东也很常见,几乎每家都会做,但很少做,每年过年的时候做的比较多,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造型出现,还记得每年过年的时候我都会和弟弟争抢那个猪一样造型的馍馍,因为在那个肚子里有钱。但一般妈妈总会把那个留给老爸。
在花馍院里,还可以吃饭,这里延续了传统“水席”的制作方法,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云丘山的水席是云丘山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扬光大这一特色餐饮瑰宝,水席上每一道菜都是精品,款款都是经典,每道美食都注入了历史和情怀。在这里以大地为席,以蓝天为蓬,以花草树木为伴,品人间美食,岂不快哉!
树下纳凉时耳边传来了腰鼓的声音,在不远处的广场上开始表演腰鼓舞了,表演者都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虽然年纪大了,但腿脚依旧很利索。扭起来并不比年轻人差。
坐在树下,看着这些大爷大妈。
我似乎看到了老大爷烟锅子冒出的青烟,随着老大娘婉转的歌喉只穿云霄,
还听到了对面唧唧喳喳说不完话的妇女手里不停地纳鞋底的“嗤啦”声,不用说,那喂奶的妇人,肆无忌惮地哄着孩子说着缠绵的话。
或者,转过弯的溪水旁最好有一群容光焕发的女子,手舞棒槌,在溪流边洗衣,或者去无人的山涧洗澡...
走过一段段弯弯曲曲的山路,整个村庄,因古而美:古树,生于唐宋,盛于今世,斑驳的枝桠,浓荫的绿叶,让人一叹千年;
古居,窄窄的石板路,小小的农院,低矮的石屋石窑,阴暗的密道,让人梦回远古;
古风,耕读传家的书院,朴实无华的民俗,鸡犬相闻的村邻,厚重寥阔的民歌,让人心怡身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