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下山的途中,我和另一位 法国 妹子侃侃而谈。由于我刚才借了她同伴的钱,又因此听说了我的“悲惨”遭遇,所以对我比较友善。我给她分享了自己 东南亚 环线的旅程,开始念叨那套“从 中国 东南沿海出发,陆路出关,途经……等等”。她告诉我,自己工作了一年,辞职出来旅游,旅程才刚开始。而她的朋友处于Gap Year,已经旅行半年了。
Gap Year意为间隔年、空档年,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近几年越来越多21到23岁、已经获得学位的年轻人也开始给自己一个空档年)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来源于百度百科)
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个概念该多好。在我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的时候,能够勇敢的放飞自己一次,行万里路后再选择自己该读哪些书。参加工作后的我,偶然在公众号上得知这个词,也只有“扎”在“心”里,身在办公室。
我知道自己的说法很稚嫩,在这里只是想表达“实现旅游梦想”的一种途径,也就是世界上很多年轻人正在践行的一种方法——那些从小读书就知道Gap Year的人,那些愿意在国外青旅打工换住宿和餐点的人,以及只是想在这个年纪出去看看世界,铸就自己成年期价值观的人。

她对 中国 十分好奇,问:“ 中国 人幸福吗?”
小姑娘的脑回路真不简单,竟然问了我一个如此高度的问题!一不留神,我便要丢全 中国 人的脸,正如现在的我甚至有些犹豫,要不要把当时的原话复述在下文。(读者,请轻点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 人均能享受的资源太少,福利不如你们 欧洲 好。这些年, 中国 虽然强大起来,但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就像刚才我们谈到的, 中国 非常有钱的人特别多,然而占据社会主体的依旧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里有部分人,也就是举世闻名的‘ 中国 大妈’。她们把孩子养育成人,自己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于是转而把钱投入到‘精神生活’,很多人也会选择旅游。只是 中国 人出国喜欢消费,所以这样的旅行团会显得比较瞩目。‘ 中国 大妈’其实代表着 中国 历史阶段的进程,包括我的父母,也处于这个年龄,只是他们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连旅游业不热衷。大多数人,他们的幸福可能就是‘孩子有出息’。那么,你觉得,这些人幸福吗?”
“而现在,如你我般年纪的年轻人,甚至00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渐渐变得有所不同。我们毕竟处于 中国 这样一个大环境,会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意识到改变得从自身做起,所以已经勇敢的踏出了这一步。 比如 旅游,你也会发现,有越来越多 中国 年轻人,活跃在这个大舞台上。除了旅游,刚才你提到的 中国 留学生朋友,也是抗拒传统的代表。她不愿意被家人催促着结婚、生子,过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头的人生,而选择出国留学深造自己,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和最想成为的自己。”
“虽然我们面临着高昂的学习成本,以及购房压力。 比如 我居住的城市, 成都 ,16年底房价翻了一翻,工作节奏也特别快。在 中国 的购房政策,不像你们那样可以拥有终身产权,我们至多拥有70年。普通人基本都住在“摩天大厦”里,并不是你们那种易于传承的独栋别墅。而在传统的 中国 观念里,结婚就必须买新房。他们毕业几年后,家里便催促他们结婚。因此很多年轻人压力很大,特别是男孩子,他们承担主要的购房压力。即便如此,我也相信,新一代的人会更加幸福。”
“ 中国 的社会经济,虽然受人口基数的制约,发展速度不那么如意。但是当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会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这是迟早的事儿,只会越来越好。”
随后,我又科普般的给她介绍了“百度”、“ 阿里 巴巴”、“腾讯”,并告诉她我的护照都是在“ 阿里 巴巴”上办理的……这个“梗”百用不滥。

临别的时候,我、Yani和 德国 妹子Sassa互相添加了Facebook。 德国 妹子告诉我,对于一个 德国 人来说,拿到 中国 旅游签证几乎不可能。于是我便上网搜索了一下,虽不至于“几乎不可能”,确实也比较困难,只是我们身在这个国家而不知觉。
随着 中国 实力的日益增强,对 中国 免签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了。但如果你以为 中国 是想来就能来的地方?那你就错了。因为我们 中国 只把入境免签的待遇给予了 新加坡 、 日本 和 文莱 。三个被特别照顾的国家公民来 中国 ,每次也只有15天的停留权限。
想拿到 中国 的签证,外国人的 中国 朋友写的邀请函经常不算数,还得找个旅行社或者代理机构开证明,为此需要多花5千到1万。不同国家、不同停留次数都有不同的费用,如: 英国 85英镑(不分停留次数)、 美国 140美元(不分停留次数)、 德国 法国 等60欧元(不分停留次数)......其实也真的不便宜呢!
如果大家感兴趣,不妨去知乎上关于 中国 签证的段子,就当科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