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古色的苗家房子,比平时看到的高楼大厦更舒服,更有味道。还有那山坡上层层叠叠苗家木质吊脚楼,咖啡色的老房子依着碧绿的群山,这似乎是快节奏城镇生活的我们所向往环境。清澈的白水河将寨子分成两边。?左边主要是商业街,右边更多就是客栈以及观景台。

西江苗族的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据说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那里有闻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而在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距今7000年前,那里的干栏式建筑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苗家人迁入这里后,留下了平地当作耕田,而把斜坡陡坎当成了建造房屋的地方。不过建成的房屋也很神奇,整个建筑除了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之外,其余部分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榫卯衔接。有些老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子、凿子和锯子,就能在柱子、屋梁、穿枋上准确地凿出上千个榫眼,使椽柱相连、梁檩相扣,构成一个稳固的建筑体系,给人一种既典雅灵秀又挺拔健劲的感觉。

?然而蜂拥而至的游客使多样异种文明快速移入了苗寨。原本只够走牛车的小巷变成了宽阔的街道,原本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布局变成了整齐划一的营盘,原本宁静的山村变成了灯火辉煌的闹市,鸡鸣狗吠被装修房屋的电动切割机的马达声代替,清泉流水和风吹树叶的声音被叫卖和讨价还价替代……可是又有谁思考过是谁打破了西江的宁静?

前几年去桂林、阳朔。原以为会看到明信片里面安静的田园生活和风光,但是看到的却是酒吧一条街,各种民族风情体验区,就算耕地的牛也是安排好的演出。观看侗族大歌表演时心里失望之余又觉得难过,一抬眼却看到墙上贴着的标语“旅游是民族文化最后的发展空间”,心酸的差点落泪,这次旅行我的心态似乎有了很大的转变。

去过的西江苗寨,我觉得最美的时候是早晨。炊烟袅袅,山雾轻盈,远方是成片的水稻田,近处是欢悦的鸟叫。八点过后,开始喧闹起来,变得和周庄乌镇般,商业冒了出来,替代了古朴。

很多朋友说西江苗寨已经没有看头了,贵州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苗寨,就是可能连住宿的地方都难以下脚。想贵州被广大群众知晓,又不愿蜂拥的人群踏平了美景。可我想说,发展总是这样有利有弊,又有多少大山里的孩子愿意回到没有灯火靠着煤油灯过日子的生活呢?不禁又想起了那句话:“旅游是民族文化最后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