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华山,不得不提的一位名人就是陈抟(约871—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他生于唐朝末年,五代宋初道士,元朝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陈抟享年118岁,而庞觉的《希夷先生传》则认为陈抟活了190多岁。陈抟继承先秦两汉等道家易思想,陈抟继承先秦两汉等道家易思想,著有《指玄篇》、《易龙图》、《先天图》、《无极图》等丹道养神名作……先后隐居于武当山、华山、少华山。

今天沿着自古华山一条路登山的话,沿途许多的景点都与此人有关,比如“五龙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桥栏镌刻的“五龙桥”三字是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同志所书。

说陈抟深夜焚香读《易》,有五个老人经常来听他诵读,说:“我们是此地武当山日月池中的龙,这里是玄武帝君治理的地方,华山才是先生栖隐的去处。”五龙命他闭目,凌空驭风飞到华山,将陈抟安放在一块大石上,陈抟睁开眼睛,五位老人已不见。今华山五龙桥附近的五龙潭,相传即为五龙驮陈抟来华山之后的栖隐之所。

部分景点在维修中,都用绿幕围起来了,走在路上感觉就像舞台的后台。

从山脚到莎萝坪全都是这样的坡道,许多当地人或者工人都是骑的摩托车通行……

2个小时后,抵达毛女洞。

因传秦时宫女王姜为躲宫人陪葬之难,逃匿华山,食松柏叶,饮山泉水,久之,体生绿毛,遂呼为毛女仙姑。毛女所栖石穴称为毛女洞,其峰为毛女峰。

这个悲伤的传说既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残暴不仁,也体现了嬴政取消活人陪葬改以陶俑的先进性,还告诉我们食多生冷容易导致体毛旺盛。

通仙观的这个石门低矮,高度大概不足1米7,不知是当年的道士们确实长的矮小,亦或就是单纯把门修的小……

3小时后,抵达青柯坪。它位于华山峪尽头响水石南,莲花峰下,因坪上草木繁茂,古树交柯得名。

坪上有东、西道院两处建筑群,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修建,东道院内供奉九天玄女,又称九天宫。

照片中的紫云宫早已年久失修,仅留破败荒芜的残存之美。

再徒步5分钟,即达九天宫。

说来奇怪,虽然山路上热闹喧嚣,但只要踏入宫门,拾阶几步,就仿佛来到另一个清净世界,幽静怡然,都不忍高声说话。

崖壁上有一长条形的裂缝痕迹,好似一巨龙昂首飞起,得名“龙腾”。

在这附近遇见一位下山的妹子,不知她已经走了多少山路,双脚虚弱的直哆嗦,抖动幅度大的肉眼可见,但她自己摆摆手表示没问题还撑得住,继续一步三抖地往下走,留给上行客们对后续山路的满心担忧。

再往上,就是分岔路。

往左,可以走较为平缓的青虎崖新道直接到百尺峡。

往右,则是老路,攀爬垂直陡峭的千尺潼。

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吗?劳保手套都买了,爬爬爬!

千尺潼原为崖间裂隙,宽三尺许,坡陡70度,宋人沿隙凿拓成路,共370级石阶,阶宽仅容半足。人攀其中,仰望一线天开,俯视如临深井,故又名“天井”。

说是老路,其实也经过了后人的重新加固,甚至考虑到客流量太大,还新增了一条下行道作为分流(图左)。而在上行道的边上,能看到当年真正的“老路”痕迹,远比现在的台阶更为艰险难行。

在解放战争时期,盘踞在话说的国民党残部韩子佩曾用铁盖挡住潼口,企图以天险阻止解放军前进,八勇士却从皇甫峪登山奇袭北峰,歼灭守潼之敌。

与千尺潼相比,百尺峡的这短短一段,就算不上什么难关啦!

时节入秋,山上的榛子都熟啦!没人摘,落的满地都是。

此物在我老家被称为“苦珠”,生食味道微苦,煮熟加工后可制豆腐,口感独特。

到北峰之前还需经过“老君犁沟”,这是一段漫长的笔直的槽型险道,两旁垂吊攀山铁索,上有台阶300级。据传从前此地无路,太上老君驾青牛过话说,见其艰险,挽铁犁耕出此道。“犁沟”并有“离垢”之意,提醒游人至此当消除杂念,抛掉烦恼和欲望。

于此,我也再次感受到了道教“与天斗争与地斗争其乐无穷”的主动挑战艰险的精神,纯阳宫不愧为剑网3跳山山的祖师爷,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