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7岁少女,牺牲在和平即将到来的一刻,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7岁。1928年2月18日出生于绥芬河市的混血女孩嘎丽娅,是中俄两国共同的英雄,和平的天使。
嘎丽娅纪念馆是绥芬河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英雄于2013年建立的,记录了这位和平天使的事迹和时代背景。
嘎丽娅的父亲张焕新是中国人,一位早年的“跑崴子”的山东农民。母亲菲妮娅,乌克兰人。纪念馆中这个福娃与套娃的合体寓意着嘎丽娅是一位中俄混血女孩。
嘎丽娅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全家人视她如珍宝。嘎丽娅受过正规的教育,又生活在多民族环境中,与日本邻居相处,她轻松地学会了三国语言。
1941年6月,嘎丽娅和同学丽达共同获得俄罗斯侨民音乐会金百合歌手奖。1942年12月,在绥芬河露西亚俄乔学校毕业,1943年1月10日,留校代理音乐课、日语课,两个星期后回家帮助父亲打理生意。
1945年8月,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打击日本残余部队,日军三千余人退守天长山要塞。要塞十分坚固,易守难攻,苏军发动了多次进攻付出了不少伤亡代价,但收效甚微。于是苏军开始考虑对日军进行劝降。于是从小学习中日俄三国语言,年仅17岁的嘎丽娅被苏军找到,苏军希望她能作为翻译上山和日军谈判。嘎丽娅的母亲不愿唯一的女儿去冒这个险,但勇敢的嘎丽娅勇敢地决定,为了减少伤亡损失,为了和平去帮助苏军和日军谈判,她说里面还有她的日本同学,不希望他们受难。
母亲给嘎丽娅披上了自己的头巾,在苏联军官菲多尔琴科的带领下嘎丽娅走向天长山要塞,临近要塞时日军要求嘎丽娅一人进入。嘎丽娅翻译给菲多尔琴科,简短交流之后,菲多尔琴科告诉她“你是善意的,是为他们好”,随后嘎丽娅走进了日军要塞。漫长的等待中,苏联红军听到要塞里激烈争吵,野兽般嚎叫,然后一声枪响。日军向他们发起攻击。被激怒的苏联红军集结火炮,疯狂轰炸日军要塞,整整三天三夜,将日军修建的堡垒变成了一片火海。
炮声停息时,已是15日,家人亲友找遍了天长山的战场沟坎,翻过被炮震得七窍流血的尸体,也见过几名一字排开自杀的兵卒,就是没有嘎丽娅的影子,只看到了在上山路边的树枝上挂着那方红色的花头巾。这位年仅17岁的花季少女,牺牲在了和平的黎明即将到来的一刻。
30多年后,因这次劝降行动而获得一枚红星勋章的菲多尔琴科曾两次在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嘎丽娅的事迹,并认为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
这位为了绥芬河的解放而献出自己17岁生命的中俄混血姑娘,化身成为“友谊和平天使”,她的的雕塑矗立在绥芬河和平广场上。塑像由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恰尔金院士主持设计,雕塑系主任斯维尼什科夫和在读博士李富军完成雕塑,圣彼得堡城市建设艺术委员会主席罗曼诺夫斯基设计了基座。
绥芬河人将嘎丽娅和纪念碑的故事致信俄罗斯总统普京,得到了热情的回应。他在亲笔回信中说:“对绥芬河这个良好的倡议表示感谢”,并建议纪念碑上应该刻上这段话。“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那就是一片荒芜。嘎丽娅是绥芬河的女儿,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嘎丽娅象征着友谊,也象征着和平,这是边境城市绥芬河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