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茵莱湖是凌晨5点,天色黑黝暗沉,小镇上的门面紧闭,街道显得清静异常,车辆将我们送至码头外,貌似一位工作人员帮我们下了行李,带我们进入码头的休息大厅。我原以为来茵莱湖旅游的多似我们这样的一日游,定会遇上同道旅人,谁知简易大厅内就只有我们四人,如果要等到8点多钟开船的话,还得等三个多小时呢!
茵莱湖的气候偏冷,我穿上防寒衣也还觉得寒气逼人,围上大大的厚围巾走出大厅到达码头处,看站于船旁有两个妹子正在和船家商讨着船价,听不清声音但就相貌与国人神似,我走下阶台,与她俩打讪,知晓她们两人之前已订好茵莱湖上的一家四星级的酒店,定好船就直接开往,打算在湖上消磨两日的时光。
那两位姑娘的船开走之后,又有一位年纪在三十左右的船工出来接待我们,包船价在我们的接受范围之内,于是爽快地答应后,船工帮拎着我们的行李放于船头,我们一一上船,坐在瘦长船身刚好搁置的小靠背椅上,天冷,船家考虑周到地在椅上放置得有一小毯备乘客使用。刚好四人四椅,坐定,随内燃机的引擎启动,船体飞快地向前驶去,水珠儿飞溅,水波有节奏的哗哗声与机器轰隆隆的声响在寂静的湖上显得格外地响彻。此刻的铅块似的黑色天空晨星寥寥,困意来袭,闭着眼打会儿盹。睁眼的时候,天微微有些熹光,起雾了,只见白茫茫的笼罩了一切,随船的快速行进,能感受得到它汹涌如海浪般的流动,潮润的水汽扑面而来。再过一刻钟的光景,浓雾渐渐褪了,变得薄轻,虚虚渺渺,轻柔细腻,天边微黄,宽渺的湖的边际隐隐卓卓能望到连绵不绝的远山和山下由灯光点亮的人家。这时的天空的色彩慢慢变化着,微黄-桔黄-橙红,愈加绚美,湖上的光影因而变化得灵动美妙了起来!水波和机器的轰鸣衬得湖更加的静谧,有时会掠过一两只乡民的纤秀小巧的打鱼船,倜见得渔民单脚划浆的独奇画面。
大约一小时左右,船只进了茵莱湖的水上乡村,靠了岸,在湖边的木屋中坐将下来,此时天明亮了好多,我们倚着木栏,翘首以待将出的太阳。太阳在我们的期盼中从湖对面的山脊处一点点地向上移动,最后俏皮地跳了出来。浅金色的光映得木屋,湖旁的芦苇,静宁的湖面都暖暖的,此时湖上陆续出现了出外上工或采购物品的人家的船只,更有一批载有僧侣和信众的船只引人注目,领头的船气魄非凡,船首放置有一面大鼓,击鼓者把鼓敲得铿锵有力,后面两三顶黄色的华盖下端坐着几位着金色袈衣的僧侣,后面则是一众衣着各式的捧着鲜花或祭品的虔诚的信徒,看样子是前往寺庙进行祭祀的。后面五六艘的船只则都是载有捧着鲜花,祭品的信众的,不知晓这样隆重的活动是根据节日,生日,婚嫁抑或是其它原因来举行的。



不晓得何种原因,长颈族的女人会将密密沉重的铜项圈作为装饰把自己的脖子弄得畸形的细长,就如之前我国女子的三寸金莲一样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迷惑难解又凄然悲叹,据说如今的长颈族人完全依靠着这样的习俗,游人的好奇引来旅游收入,如真是这样的,我宁不如不要看她们这样的自残式的表演。

布料上的花卉图案竟是用真的新鲜的玫瑰花瓣和叶片制成的。

这位销售小工艺品的女子将所售的物件一一摆放齐整,让顾客一览无余,自己则面色笃定地安坐于小船之上,一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姿态。
手工作坊:








水上村落:出门皆以船为交通工具,贫穷的人也有无穷的智慧,为了生存,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在上面覆盖上湖泥,人工浮岛就此诞生。人们在浮岛上开辟出一块块细长的条田,种植瓜果蔬菜或粮食,有的岛中央还盖起了轻便的房浮岛,这些房浮岛可以用竹篱固定在水面上,也可以在湖中漂移。这样形成了一个个的水上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