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放的都是当年蒋介石退到台湾的时候,带走的大量文物,69.6万余件藏品,而且其中92%都来自于清宫旧藏!其实对于蒋做的这个事情,真心觉的他超讨厌!
十七至十八世纪
青铜鎏金坐佛莲花坛城( 西藏 )
“坛城”亦名曼陀罗,有法坛与道场之意,是各类本尊的法界宫殿。
真的是不看不知道,原来“奉天承运”是分开读的!!!涨知识了!!
皇帝的御笔呢~这字真的真好呀,把毛笔用的比现在签字笔写得还工整,那么笔直!!真的超级佩服啊!
雍正大帝的御笔朱批呢~~
嘉庆帝的字也写的好工整呢~这手好字迹一定从小到大练出来的吧!
康熙康熙~~~的真迹呢~~~
同治的字迹~真心觉得当年绝对花了超多时间练字!!!嗯,我也一直边上班边练习我的打字速度~哈哈哈哈
光绪的笔迹也是工整的不要不要的
因为觉得龙画的超级好看,所以拍下来了
千字文-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由于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也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
流传了1400多年表明,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 雍正
铜胎画珐琅白地花蝶纹盖罐
五件珐琅罐互有渊源。雍正朝出产的第一代成品,形与纹样均仿自十五世纪的成化瓷罐。
至乾隆朝,又连续开发第二代,第三代产品。纹样因时空转变也逐渐不一样。
清 十八世纪
莳绘公鸡盒 附象牙龙船
清 十八世纪
锦地团花莳绘四屉盒 附玉器32件
上图锦地团花莳绘四屉盒的盖子
明帝后像
乾隆 戊辰年重装(1748年)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一1398年)
衣服的花纹细节不得不敬佩古人的耐心和严谨
朱元璋的胡子呀~~一丝丝的画的真好!!!
清 乾隆
掐丝兼画珐琅酥油茶罐
清代珐琅工艺最突出的成就在画珐琅器,是将珐琅料施绘在胎体表面,低温烘烤而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倾力发展此项新工艺,成就堪与西方竞美。此件刻有「大清乾隆年製」款识的茶罐,器型来自 西藏 人装盛酥油茶的陶质茶壶,盖与敦圆的罐身及外侈圈足,满施以浅蓝色玻璃釉为地的掐丝缠枝莲纹,其间採用西方常见镶嵌珐琅画的开光装饰,先以掐丝珐琅表现山石房舍,再涂敷彩釉绘製精巧细緻的母子、仕女、花蝶或山水景致,更增添立体感。华丽的浮雕镀金大盖钮与镀金镶边上镶嵌有珊瑚、青金石和绿松石,又散发浓浓的 西藏 风情。乾隆朝此种融合各种珐琅技法以及中国与西洋纹饰之珐琅器,是中西文化交流灿烂的新页
十九世纪
内填珐琅嵌宝石蝴蝶式胸针表
不要问我这叫啥,人太多,我没拍到介绍,以后有机会得之再补
西周中期 盛酒/水器
伯定盉
盉是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
伯定盉盖器同铭,铭文字数,盖、器同铭,各5字。铭文释文为白(伯)定乍(作)宝彝。但书风迥异:一承西周早期之清劲、一开中期之婉秀。此承先启后的过渡书体,恰同出于一器之中,证明书范有二人,且代表新旧两种书风的交替。
对的~mico所说的屁股造型的展品它也有份,哈哈哈
至于那个镇馆的翠玉白菜和东坡肉,看到这大长龙排那么长,我和mico都决定直接放弃。在我心里,能看到十全老人的宝贝就心足矣了~在博物馆里我们站了一天,累到不行,只想找个地方坐一下休息一下~~走啦走啦~~
走出 台北 故宫博物馆,给他来一张正面照吧!~这座博物馆是依山而建,而典藏的宝物们都在建筑物后面的大山深处呢~请各位我们中国国宝们,你们一定要好好保重!!希望你们早日回家~
到此一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