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仲夏,端午来临

南湖端午乐不停

收端午专属礼、与孩子们一起玩乐

这个端午,让我们一起尽情放“粽”

“粽”享水青春,端午欢乐季

2019年6月7 —9日

南湖端午节放“粽”攻略

端午祈福

福卡在手,平安幸福年年有!

只要扫描二维码关注南湖公众号,点击活动专区端午小游戏,玩游戏+抽奖可免费赢取20元门票抵扣券。

领取方式:南湖景区售票处,出示核销码现场抵扣。

你知道端午的故事吗?

插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草是端午主要习俗之一,相传公元956年,周世宗征讨南唐(今安徽省寿县),大将赵匡胤攻了九个多月无法破城,急火攻心,病了,茶饭不进,有一巧手妇人用白面、白糖、香油等精心制作了一种点心,赵匡胤一见,食欲大增,连吃几顿,病体大愈,赵匡胤病好后,得知妇人是南唐城里人,便以挂艾为记,不杀挂艾妇人家,为了平安,于是城里人也就家家挂艾,慢慢就变成了一个习俗。

舞龙

“芍陂龙,八公诗,寿州香草天下知。”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舞龙则是为纪念孙叔敖,春秋楚庄王时,楚令尹孙叔敖在寿县城南30公里处修建了一处蓄水工程,古名芍陂,今名安丰塘,传说孙叔敖小时候救过一条小蛇,小蛇长大成龙后帮他开拓了安丰塘水源,为了纪念孙叔敖,安丰塘从此有了舞龙的习惯,以此缅先贤、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

吟诗唱和

古时每逢端午,诗人雅士都会赶到八公山吟诗唱和、饮酒集会,李白、李绅、韩愈、苏轼等文人墨客也都在这里留下不朽诗篇,承载着寿州丰厚的文化积淀,随时间的推移也成为了江淮之间的重要文化符号。

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包亦叫香囊,其根源于古代的“艾虎”、“艾符”,传说,善于降妖伏魔的张天师,于五月五日乘艾虎出游四方,所到之处,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蟾蜍)化为灰尘,妖邪尽归回地府。当时的人们知道后,就以艾叶编成老虎形状,或把彩绸剪成虎形,粘上艾叶,插一在头发上或佩带在胸前以祛瘟辟邪,以此获得生命的保障和寻求心灵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