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一天天地变化,建筑是对过去最好的留影。 法国 著名作家雨果就曾经说过:“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遗产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印记。如果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那么分布在 湛江 大地上的近代建筑,则是那高低不一的音符,仿佛一曲中西文化碰撞的交响乐。这些异域风格的建筑遗产,不但是 湛江 近代史的发展缩影,也是 中国 近代史的重要文物。

到 广州 看骑楼,到 开平 看碉楼,那么到 梅州 要看客家围屋,但是在 湛江 呢? 湛江 有什麽值得一看的,遍布赤坎区、霞山区的法式建筑。 法国 统治 广州 湾时期,西方建筑传入,这里出现一批欧式特色的近代建筑,虽然由本地人施工,但由 法国 人设计,西风东渐,这些建筑具有显著的西式风格,西方的城市理念,深深地影响着租借地人民。只有走进当年的老街,抚摸当年那些满写沧桑的旧建筑,才让那段模糊的历史渐渐清晰起来。这些法式的建筑遗迹,如今成为了解 湛江 历史的珍贵“化石”。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广州 湾》的主角便是如今的 湛江 市。想要了解 湛江 被称为 广州 湾这段殖民史,位于海滨一路与 延安 路交界的这座 广州 湾 法国 公使署是必须参加的第一站。

延安 路,最初叫学堂街, 广州 湾 光复 后改为剑泉路,解放后更改为现名,法占时期, 广州 湾 法国 公使署、法军 广州 湾指挥部、维多尔天主教堂、东方汇理银行 广州 湾分行、霞山福音堂等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五大建筑物都在 延安 路上。

没有记忆的城市是肤浅的,应该说, 湛江 的城市雏形是从沦为 法国 租借地后才开始的。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为我们勾勒出 湛江 成长的轨迹。不同时期的建筑保存着城市的记忆,这些真实的历史影像给了后人无限的启示。

法国 公使署是当年 法国 在 广州 湾行政总公使办公机构所在地。这座坐西向东,面向海湾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整体风格为 法国 新古典主义装饰手法。基座处理成半地下室。正面入口为八字形露天石砌阶梯直上首层,显示出一种庄重至上的威严和气势。楼顶建一钟塔。窗檐为三角形 和平 拱形。南北两侧分别有露天石阶 通道 层。室外楼梯、窗台下、阳台、楼顶女儿墙等地方均用仿古 罗马 式瓶式栏杆作装饰。室内设置壁炉,由于 湛江 解放后此处曾被多个单位使用,内部布局已经改变,如今免费向群众开放参观。一楼偶尔有各种画展及关于 湛江 本地的一些书籍及名信片等售卖。

二楼很多 广州 湾时期的老照片展出。在这里,可以快速地了解 湛江 的前世今生,了解那段尘封的历史。还可以看到 湛江 旧时的样子。

公使署的二楼基本还原了当年的办公场景。

同样位于 延安 路的法军 广州 湾指挥部( 广州 湾警察署)旧址,被本地人叫作绿衣楼,因为当时殖民地警察身着绿衣而得名。 广州 湾法军指挥部( 广州 湾警察署)旧址大楼就座落在 法国 公使署的对面。虽然这个指挥部目前正在围敝翻修,但依稀可见警察署大楼外型庄重肃穆,富有西方传统国家司法建筑色彩。希望它重新对公众开放的时候,能为这座城市的记忆增添一点姿彩。

沿着 延安 路内进200米便是超过一百年历史的维多尔天主教堂,这座始建于1900年的哥特式教堂,当时属 罗马 教廷领导,它是 广州 湾出现的最早西洋建筑之一,也是最富表现力和影响力的建筑之一。

由于其高耸细长的双尖塔而成为地标式建筑,至今人们在浏览一些 广州 湾时期的老照片时,总爱以那直插云天的尖塔来辨认方位。

如今,教堂虽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仍风姿绰约,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依旧是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维多尔天主堂一对巍峨高耸双 尖石 塔,庄严肃穆,外观酷似 广州 石室圣心堂,双尖塔呈中轴对称,建筑内尖券肋架结构,别具一格

而红黄蓝绿彩色玻璃在阳光照射下则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宗教氛围,使礼拜者情不自禁地产生那种步入“天国”、与神交流的梦幻。

另外,维多尔教堂还是一个非常适合拍照的地方。

特别是在午后的柔和的阳光照耀下。

维多尔天主堂的人不多,可以慢慢在这里拍到满意为止。

维多尔天主堂对面有一间工商银行,它是东方汇理银行的旧址。1917年建成,1926年挂牌开业,是当时 广州 湾地区最早出现的银行。该建筑地上3层,地下1层,内墙宽阔,门前有高大装饰圆柱,楼体墙四角以花岗岩砌筑。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建筑。现址经过多次多次翻新,其内部已经跟当初大有不同。但是从外观细细端详,总体上还是保留了它原有的风格。虽然超过一百年历史,依然气势恢弘。路过不妨打个卡。

由于 广州 湾归属于 法国 安南( 越南 )总督管辖,因此当年 广州 湾居民将 法国 东方汇理银行 广州 湾分行发行的钱币称之为“安南纸”、“西贡纸”或“西币”,这种印有中文“东方汇理银行”的 越南 纸币,成为了 广州 湾的官方货币。

沿 延安 路继续向西行一百米,过逸仙路,便可见另一间教堂。这里便是霞山基督教福音堂。

这里原名“ 浸信会福音堂”,是 美国 基督教牧师时乐士于1925-1936所建,内设礼拜堂和幼稚园2室,厅侧有传道员居堂和浸礼池。副堂为幼稚园,总面积247平方米,高9米,堂内分礼拜堂,设浸礼池。听说这里曾经会养育弃婴,也许这就是福音。

这里平日大门紧闭,只有到了礼拜日才对公众开放。

从 延安 路往渔人码头这边走来到东堤路,一些 广州 湾时期的商铺和市场等旧建筑跃入眼帘,虽已经年久失修,甚至被改得有点面目全非,但依旧可以想像当年它们新开时的样子。

这些商铺是当年的商人许爱周的产业,这位当年 广州 湾数一数二的富豪为本地建设出力颇多,甚至他移居 香港 后仍然不断造福家乡。他的孙子便是娶了李嘉欣的许晋享,至今许氏家族仍然是 香港 颇有影响力的城中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