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坡度极大的下坡路,看着就让人崩溃,泥下隐藏着摩托车和马帮踩下的深沟,沟里或许还混杂着马粪……纵然是你豁出去了想滚下去,也很难……

大家合计,是时候亮剑了------上冰爪!

即使套上冰爪,也并不能一马平川

大家在这种狭窄且充满危险的路上艰难的上上下下,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又有很多像昨晚那样年轻的面孔与我们逆向走来,他们没有冰爪、登山杖、登山鞋,有的甚至连雨衣都没有,还单手打着雨伞,看身上已经不知道摔过多少次,满身是泥。见到我们大多都问,还有多远到子梅村?

“啥?子梅村?那可远着哩!”

我们一方面告诉他们后面路更难走,而且路程还很长;另一方面跟他们说,当时已经下午2点多(我们已经走了5个多小时),山谷里光线即将变暗,这个时候体力已经消耗挺大了,后且按照他们当时的装备,后面还有一些涉水路段,想比之前走得更快很难,也就是说在天黑前抵达子梅村相当困难,建议他们原路下撤。巴王海、子梅垭口就在那里,今年看不到明年还可以来,但一旦出了危险,后悔都来不及……

但他们有些人就像没听到一样,继续往我们相反方向走……

后面还有源源不断身着休闲装的年轻人往上涌

终于通过了那段最艰难的路,来到一片开阔地。这里聚集了很多人,还有马帮和摩托车,还有几个窝棚里面卖泡面和饮料等。看到这我才明白,原来刚刚遇到那些人,和眼前这些人,应该是骑马或者是坐摩托车来到此处,后面的路段马帮和摩托车可能也无能为力了。

在人群中穿过时,无意听到几个年轻人正在研究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他们见到我这种行头的人,便过来向我了解情况。我见其中几个穿的干干净净,便指着自己劝他们今天就到这吧,并把刚才劝人下撤的那些话再一次的搬出来讲给他们。还给他们看了刚刚,甚至是在子梅垭口拍到的照片。他们看了以后觉得很是惊艳,我便顺水推舟道:“我建议你们还是别上去了。如果你们下山,我可以把照片airdrop给你们。下山后泡泡温泉发发朋友圈,多美啊!上去受那个罪干啥……你们还年轻,以后说不定这里修好路了,有机会再来呗?”

跟一堆年轻人在一起,感觉我真有点像大叔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打游戏走进大自然固然是一种好的转变,但出发前只知道“说走就走”多多少少就有些胡闹。因为有些目的地、有些玩法是带有一些风险性的。每年都有一些驴友再也无法回家,这其中很多人是因为出发前做的功课不够充分,本应怀揣理性和自信出发,实际却是带着盲目和侥幸上路,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大祸。昨天喝酒时李姐给我讲,在冷噶措时,一对年轻的情侣只穿了普通的单衣,大雪把他俩弄得全身湿透,如果不是利哥和飞扬哥借他们睡袋、衣服,给他们吃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今天见到这么多类似的年轻人,我们便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劝告,不希望他们出任何危险。

我们一边劝说他们,一边修整补给能量,顺便打探一下他们过来这部分路的情况。忽然,李姐惊讶:利哥呢?他从出发就一直走在前面,前几天高反那么难受,连泉华滩都在骑马,这会儿难道又骑马下去了?但刚刚那段路也不可能那么快的通过啊……

大家和年轻人匆忙作别,继续赶路。

又经过约2个小时的“浴泥奋战”,终于抵达停车场。这段路绝大部分像是在原始森林中穿行,雨天虽然让路变得难走,但被雨水浸湿的植被颜色更加鲜亮。再加上远处时隐时现的雪山和在半山腰漂浮着一团一团的雾气,也就不难理解为啥直到我们5点多抵达停车场的时候,依然还有人往上走。

沿途发现的红色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