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御笔“灵气所钟”意为“灵气汇聚之地”

康熙御笔“灵气所钟”意为“灵气汇聚之地”,此杯立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通高5.3米,宽1.42米

“灵气所钟”碑,为康熙皇帝亲笔御题。浮雕四条飞龙。题字时间是康熙52年,碑立于康熙53年春天。当时康熙一朝是内外交困,天下大旱。根据《临朐编年录》的记载,自康熙四十五年就有了旱情,到四十七年更是大旱,宫内则奸党构祸,诸子争储,致使圣体忧伤成疾,于是在康熙四十八年派满臣内阁侍读学士瓦尔大致祭于沂山。康熙帝在天下风调雨顺,身体康复之后,为致谢东镇沂山之神,御笔亲书了“灵气所钟”四个大字赐给了东镇庙。

大东陪岳,原杯立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乾隆皇帝御笔。现仅存“大”字上部及玉玺“乾隆御笔之宝”,后根据泰山岱庙等处的乾隆御笔进行了复原。

“大东陪岳”碑。此碑立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原为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后毁于1947年前后。现仅存“大”字上部及御玺“乾隆御笔之宝”,约占整碑的六分之一。2011年5月根据泰山岱庙等处的乾隆御笔进行了复原。

大东陪岳

“元大德碑”是庙内保存最早的一幢御碑,碑首正背两面深浮雕青龙四条。碑首正背面图案、铭文相同,均为二龙戏珠,相同的篆书题额。二龙戏珠的图案,构图完美,雕琢细腻,有呼之欲出之感。在碑首正反两面二龙戏珠的下部空间恰好雕出题额“大元增封东镇元德东安王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三年所立下的“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碑,是东镇庙内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块御碑。圆弧形碑首浅浮雕青龙两条,青龙呈对称性布局。两龙在周围朵朵升腾的云气纹衬托之下,颇显动感与神秘。

东碑廊长58.4米,有碑32幢 。其中金朝碑刻2幢,元朝碑刻10幢,明朝碑刻20幢。西碑廊长58.4米,有碑29幢。东外碑廊,长186.5米,有碑35幢。西外碑廊,长186.5米,有碑25幢。

东镇碑林现有碑碣145幢,除4幢御外,以年代次序先后摆放。年代最久的为金承安五年(1200年),最晚的1940年,时间跨度740年。

圣水桥,架于汶水之上,三桥并立,桥上石栏对列,刻有浪花、海鸥、荷花、鲤鱼等图案,雕刻精美,用汉白玉料石制作。整座桥显得古朴、典雅,与东镇古庙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圣水桥正对东镇庙大门。庙门月台东西两侧建有高大威严的华表。

兴尽往回归

对称摆放着八对神兽石雕,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龙凤和麒麟、玄武是传统的四瑞兽,在历史上曾经为皇家专用;狮子则避邪纳吉,彰显权贵;天马是汉族重要的图腾之一,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海马则是因为它在生产后的当天可以马上受孕,被当作象征万子千孙的吉祥物;押鱼是海中神兽,传说能兴云作雨,是防火的高手;狻猊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七子,有镇妖辟邪的作用;獬豸又名独角兽,能辨是非曲直、善恶忠奸,如今已经成为执法公正的化身。

剥松子的老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