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衙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古县衙之一。完整地呈现了明清两朝县一级政府机构的行政分工和流程,以及相关建筑的特殊功能,是名符其实的县衙博物馆。

有人说看平遥县衙,看的是味道,也有人对平遥县衙给予了极高度的评价:“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

说到县衙,现代人对之感触不深,大多数人与县衙这个机构的结识多缘于影视剧作品。“明镜高悬”的大堂,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的知县老爷端坐暖阁之上,三班衙役分列左右,手执明火伏,口中高喊威武,看上去倒也有庄严肃穆的样子。那么,真实的县衙又是什么样子呢?仅仅只有一座大堂吗?

真实的县衙不但有完善的行政分工,而且有许多的职能部门,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

平遥县衙博物馆县衙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由外至内依次为:大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大堂又叫“亲民堂”,也是每日升堂表演,县官断案的地方,喜欢看升堂表演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了,内宅又叫“勤慎堂”。

在大堂的左边是吏、户、礼房,大堂的右边是兵、刑、工房。六房官员是在知县的领导下工作,对知县负责,因此六房的职能就是知县的职责。平遥县衙的大堂为五开间厅堂、中间三房为公堂。大堂内,东侧是钱粮库,西侧是武备库。大堂外,东侧是赞政厅,知县常在这里接见一些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谈论治理之道。

大堂的后面是二堂。知县除了每天上午九点左右在大堂升堂处理公事外,其余时间都在二堂办公,有时会在此召见下属询问案情,或者会见来客。出了二堂,两侧分别是“钱谷师爷”房、“刑名师爷”房。

如果说大堂、二堂是知县的办公区,那么内宅则是知县的生活区。平遥县衙的内宅有正房五间,中间三房为客厅,客厅正中悬挂有“勤慎堂”的匾额。若有上级官员莅临或知县的朋友到来,可在此留宿。两侧套间为书斋和卧室。明清两朝有规定,知县乡籍五百里外异地为官,并且不得携带家眷。

直到乾隆时期,才废除此规。而之前的知县公务之余,只能在这一方狭小的天地吟咏风月、抚琴填词,排遣寂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