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古时有东南西北四门,其中东门和北门较为繁华,俗称:金东门,银北门。金东门主要指旧城内八字桥以东和东城外的全部街、巷、河、桥,距今有着千年的历史,自晚唐大历二年东部濒海的常丰堰筑成后,古街区逐步成为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聚集地。

历史上这一带市井繁荣,商业、手工业相对集中,历经明、清、民国各个历史阶段,形成具有六百年文化积淀的历史街区。街区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古迹,上池斋药店,状元坊,郑板桥故居,赵海仙洋楼、成家大司马府,如今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金东门老街的入口是一幢坐南朝北的明清建筑分外显眼,这就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化百年老字号------“上池斋”药店。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六十年前后,当时隶属扬州府的兴化县医风鼎盛,小小的县城内拥有数位声名远播的名中医,因为“上池斋”的医学历史悠久、名医代有传承,一直以来,人们就将它与兴化的“鹤山堂”、“复生堂”、“中和堂”和“大生堂”一起并称为兴化的“四堂一斋”。

“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这是《史记扁鹊传》中的一句典故,意为用上池的纯净之水来煎熬中药可以得到最好的疗效。药店取名“上池斋”也便寓意于此。

金东门街基本没有被商业开发,充满了烟火气息,来来往往的也都是当地的居民,街坊里还保留着锡器等传统的手艺作坊。

撑一把油纸伞,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上走一走,感受一下老街曾经的熙熙攘攘。

家舒巷原为明代御史舒楚后代所建府第,为区别城南舒家大巷而得名,巷东侧主要为清代名医赵海仙故居,西侧北部门楼高大,水磨砖砌,雕饰精美,多布有正厅、轩廊、书斋,横跨东西。

南去为清代名医魏荫塘之鹤山堂,东西两院,南北五进。家舒巷古民居群多为明、清建筑,连片成群,青砖黛瓦马头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