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村,海拔:2900M。“巴拉”一词源于藏语音译,意为自巴塘迁徙而来的藏族村落。巴拉村坐落在香格里拉大峡谷中部的格宗雪山下海拔2900米的山腰上,沿岗曲河谷垂直而上700米左右的地方。相传1300多年前,一位叱咤风云的藏族部落首领斯那多吉,为了追寻他因厌倦了战争而随老喇嘛离家的妻子——仁称拉姆,放弃财富、放弃了权利、放弃了广茂的疆土,带着他的部族,循着仁称拉姆的步伐,从遥远的巴塘一路南下,来到巴拉并定居下来。从此,巴拉村便成为斯那多吉家族理想的家园,在历经祖祖辈辈后成为原住居民。如今的巴拉村,可以称其为巴拉村土司庄园,已成为巴拉格宗景区一个具有藏民民风、民俗、文化的民俗民风体验集中地。

巴拉村的建筑风格是藏族典型的碉房。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 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体现了天神、人以及自然界的三界统一。

来斯那定珠故居做个客

头上三尺有神明

斯那定珠曾经的家,现在是藏族民居博物馆!

和大山亲密接触

巴拉村下一站是回音壁/玻璃栈道。回音壁,对着对面崖壁大声呼喊,声波被石壁反射回来,会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回响在耳畔。往崖壁看去,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挂在册间,这是以前巴拉村与峡谷上游纳格拉村通道,也是峡谷居民曾经艰辛生活真实写照。走在垂直落差700米的玻璃栈道上,有些人可能会害怕,但面对美景却又忍不住再继续向前,移步换景,转身换景,仰望苍穹雪山是景,俯看绿水碧波是景。游完回音壁可以原路返回,也可以坐更刺激的高空索道。可惜今天闺女身体不适,我们就没有上去,在巴拉村吃个午饭等车去香格里拉大峡谷飘流。

在巴拉村休息时偶遇传说中的云南十八怪之一 ——竹子水烟筒。一看这个水烟筒,就知道是位云南人,这位朋友很友好,还邀请我们吸两口。云南水烟筒流行于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云南竹类资源丰富,竹的利用也广泛,干栏式竹楼、竹椅、竹笠等。尤以竹烟筒最具特色,烟气通过蓄水的竹筒,吸时发出有节奏的咕嘟声,滋润喉咙,有声、有色、有味。抗战时期,滇军在台儿庄阻击日军,每个士兵背着一只水烟筒,日军飞机侦查后怀疑滇军是不是有什么新武器。

另外,我们在后面的泸沽湖之行中还见识了另一种云南十八怪,此处先卖个关子。